漢語進修學院十年征程
2003年1月10日,學校將原漢語學院調(diào)整為漢語學院和漢語進修學院。漢語進修學院主要承擔來華留學生漢語言進修教育、專業(yè)前漢語教育,同時承擔對港澳地區(qū)及海外華人的漢語普通話培訓工作,現(xiàn)設有初級漢語進修系、中高級漢語進修系和漢語普通話培訓中心。學院對留學生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是:通過漢語言長期進修教學,使學習者在原有基礎上不同程度地進一步提高漢語交際能力,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及現(xiàn)狀的了解,成為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熟練使用漢語、知華、友華的高素質(zhì)應用型人才。漢語進修學院還承擔多類型的研究工作,專門進行漢語國際教育長期進修專項研究和相關的基礎性研究。
作為一個學院,漢語進修只有十周年的歷史;然而追溯至北京語言大學的前身———北京語言學院,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化傳播卻已有50多年的歷史。繼承北語對外漢語教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漢語進修學院在2003-2013十年間銳意進取,走過了創(chuàng)新和收獲的十年。
漢語進修學院師資隊伍教學實力雄厚,專業(yè)功底扎實,憑借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靈活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顯著的教學效果,每年都吸引著130多個國家的1500多名留學生前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學院以學生為本,分層教學,精講多練;按需設課,注重實用;跨級選課,求實靈活;因材施教,各有所得;系統(tǒng)學習,全面發(fā)展。針對初、中、高級長期進修生、??粕?、預科生、港澳生的不同需求,開設60余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同時通過組織語言實踐、實習考察、漢語文化周、才藝大賽等活動,為留學生提供了檢測語言實力的平臺。
不斷創(chuàng)新、日臻完善的漢語進修教育課程體系
十年來,漢語進修學院以“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為學院建設的基本宗旨,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材研發(fā)以及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取得了顯著的創(chuàng)新成果。
1、教育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漢語進修學院與我校其他留學生學院不同,承擔的教學任務種類較多。除漢語進修教育外,還承擔著漢語預科教育、??茖W歷教育及面向港澳臺地區(qū)的普通話培訓教育。留學生國別眾多,多元文化并存特征最為突出,學生的文化背景、漢語水平、學習需求、思維方式、個人素質(zhì)等均存在很大差異,從而決定在教學上不可能只以某一種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為指導。學院提出“博采各種第二語言教學理論之所長,結合學院的實際教學特點,為我所用”的教學理念,將學院的教學工作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2、課程設置的創(chuàng)新漢語進修學院生源包括普通進修生、??茖W歷生和預科生。學院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設計出“套餐”、“套餐+零點”及“純零點”創(chuàng)新課程。
“套餐”課程適用于“零起點”及學過較短時間漢語的人。這部分學生漢語水平較低,學院為他們設計了“套餐”式教學課程,即課程由學院“配套設計”,全部為語言技能課程。通過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傳授及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日常交際。
“套餐+零點”課程適于聽說讀寫技能發(fā)展不均衡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如歐美學生漢字讀寫較之聽說而言難度較大;又如,中高級學生、預科生和專科生,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有不同于普通進修生的專業(yè)需求。學院針對上述情況設計了這一教學模式,“套餐”為語言技能課,“零點”包括專項語言技能課、專業(yè)漢語課、中國文化課等。
“純零點”課程適于學習目的非常明確,希望能夠更多地選修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課程學習。“純零點”即針對這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所設。這種設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絕大部分為中、高級學生,其社會影響較大。
3、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學院從2005年起就著手對以往進修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反復的調(diào)研和分析,經(jīng)認真論證和研究,推出一套全新的教學模式,即由零起點的“講復練結合的螺旋式教學”逐漸向高層級的“分技能匹配式教學”轉變的“遞進式教學模式”。幾年來,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一直在經(jīng)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并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效果,受到了專家和師生們的認可。由學院一線教師研發(fā)的漢語進階式系列教材《成功之路》為這種教學模式作了很好的詮釋。
教學模式上推陳出新,要求教學方法上也不能墨守成規(guī)。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地求變、求新。學院一直鼓勵教師們在完成好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4、教材研發(fā)的創(chuàng)新學院為突出漢語進修教育的特色,滿足學生漢語學習所需,2005年啟動了《成功之路》系列教材的編寫工作。該教材涵蓋初、中、高三級六個層次,其中初級部分自漢語語音開始,包括初級漢語綜合課及初級漢語聽和說、初級漢語讀和寫等技能課教材,共12冊;中高級部分為綜合課教材,共8冊。至2009年7月,全套20冊書已全部出齊。學院自2008年9月起已將初級漢語全部課程用教材及中高級漢語綜合課教材更新。新教材促進了學院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教學改革,提升了學院整體教學水平。2012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評選中,《成功之路》入選第一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是入選的一千多部教材中,僅有的兩部對外漢語教材之一。《成功之路》影響大、口碑佳,被國內(nèi)外超過100所開設漢語國際教育或對外漢語教學的本科高校及院系選用。
此外,學院成立之后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新開設了具有進修學院特色的課程,如《實用語法分析課》、《科普漢語閱讀課》、《專業(yè)漢語聽記課》、《漢語正音課》等。這些課程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受學生歡迎,課程所用教材也均已出版并投入使用。
5、教師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
學院一貫秉承 “教師培養(yǎng)重于使用”的原則,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不斷摸索,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了令人欣喜和驕傲的成果:
在北京市教工委舉辦的北京高校第6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于昆老師代表學校參賽并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榮獲此次大賽外語組比賽一等獎和最佳教案獎;同時,指導于昆老師參賽的學院教師也獲得此次大賽的“優(yōu)秀指導教師”稱號;在學校第3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于昆老師和于天昱老師一舉包攬大賽的一等獎;在學校第8屆優(yōu)秀教學獎評比活動中,楊雪梅老師獲得一等獎并得到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她的教學被認為 “體現(xiàn)了成熟的對外漢語教師的風范和水平”;陳默老師獲校第9屆優(yōu)秀教學獎一等獎;陳天序老師獲2008年度國際漢語教學優(yōu)秀成果獎;王磊、陳默二位老師獲2010年度國際漢語教學優(yōu)秀成果獎;彭志平老師2012年獲得北京語言大學首屆教學名師稱號。
學院積極組織教師參與課程及教學改革,由學院教師申報的多個項目被列為學校的重點教學教改項目,如《初級漢語綜合課成績測試信息平臺建設》、《數(shù)字化漢字教學資源庫建設》、《初級階段語法項目圖解》、《漢語進修教育 (主干課)教學資源庫建設》等,《初級漢語綜合課課程建設》、《實用語法分析課程建設》、《留學生分班測試研究》、《漢語語音教學和教材編寫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等教改項目獲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獎。
6、留學生管理的創(chuàng)新學院在總結以往留管工作經(jīng)驗的基礎上,十分注意留管工作當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各種規(guī)章制度,及時妥善地解決了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從而使留管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注重科學、規(guī)范、有效。漢語進修學院一直承擔著全校留學生 “迎新”工作的主要任務。為改進、完善此項工作,學院制定并實施了《漢語進修學院新生入學報到流程》和《漢語進修學院老生入學報到流程》,既簡單明確,又詳盡具體。對留管工作每一個崗位都制定了 《崗位分工細則》。在給廣大留學生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減少了留管人員工作中的疏漏,同時縮短了學生辦理入學手續(xù)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完善獎學金評審制度。學院承擔著全校80%以上的獎學金生的教學及管理工作,如何管理好這部分學生,是留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學院留學生辦公室打破了北語建校以來形成的“獎學金生評審中,預科生全部通過”的慣例,制定了一個新的《獎學金評審制度》。由此,留學生的評審工作步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行政,科學管理的軌道。
“高級研修生中國專題研究”:培養(yǎng)知華、友華的高層次人才
2011年1月11日,漢語進修學院舉辦首屆高級研修課程結業(yè)會。全體高級研修生與指導老師歡聚一堂,暢談收獲與感想。高級研修生“中國專題研究”課程于2010年9首次開設,2010-2011學年首屆“中國專題研究”高級研修生共13人,2011—2012學年第二批高級研修生共14人,分別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巴西、意大利、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國,報告選題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影響力、高考制度、中國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國有企業(yè)改制、中國人的娛樂消費觀、手機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熱點話題,涉及傳統(tǒng)文化、當代教育、語言文字、經(jīng)濟貿(mào)易、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等領域。高級研修課程時間為一學期,實行高研導師制。學生除了選擇并完成2—3門課程學習外,可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背景和需要選擇相關的中國問題研究專題,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調(diào)研、分析、論證并提交20000字左右的獨立研究報告。
雖然這些經(jīng)推薦、選撥而入圍該課程的高級研修生在本國大多有研究生學歷,且從事過相關問題的研究,但要在中國獨立研究中國問題并用漢語撰寫長篇報告,確實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在導師的指導下,高級研修生們克服困難,查找、收集了大量相關問題的中外資料,完成了內(nèi)容深刻、質(zhì)量過硬的研究報告。他們從自己在中國的親身感受出發(fā),立足大量的調(diào)研和資料收集,言之有理,論之有據(jù),以“外國人看中國”的別致視角為中國人提供了有益的啟發(fā)。比如,澳大利亞高研生莎琳的研修報告《中西醫(yī)合而為一: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看中西醫(yī)》,從中西醫(yī)的歷史,以及東西方的文化,闡釋了中西醫(yī)的差異。莎琳同學在國內(nèi)從事西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后,對中醫(yī)歷史也有了較深入的了解,這就促使她進一步深入到兩種文化背景中,在更深廣的范疇中對比中西醫(yī)的特色,寫出了專業(yè)性強、有相當深度的研究報告,并表現(xiàn)出較高駕馭漢語的能力。美國研修生沙麥克的研修報告《中國高考制度的意義、歷史及未來》,從一個熱愛、關心中國發(fā)展的外國人的角度,對中國高考制度的歷史和現(xiàn)實進行了重新審視,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具發(fā)展前景的國家,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專題研究”高級研修課程在高級進修生中引起了廣泛、強烈的關注,正如一位美國學生所說:“這個課程非常有意義,也很實用,對我們高級進修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分析、研究中國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薄爸袊鴮n}研究”幫助留學生們更深入的“知華”,很多高級研究生因此對中國問題、中華文化興趣更為濃厚,立志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寫出《淺議儒釋道思想對中醫(yī)的影響》的巴西學生豪杰從進修學院結業(yè)后進入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繼續(xù)深造,他嘗試創(chuàng)造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集武術、鍛煉、養(yǎng)生為一體的中華養(yǎng)生功,夢想在美國開一家中國武術中心;對中國教育制度頗有研究的美國學生高慕鴻進入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攻讀國際政治專業(yè)研究生。實踐證明,該課程為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做出了成功的嘗試。2012年,“高級研修生中國專題研究課程”獲校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留學生漢語文化周:在“玩”中學中國文化
6月3日下午,漢語進修學院第四屆“留學生漢語文化周”在教一樓正式拉開帷幕。師生歡聚一堂,共同欣賞了來自北京燕山情藝術團演員們的傳統(tǒng)藝術表演,嗩吶合奏、抖空竹、耍花壇、轉瓷盤、蹬大缸,乃至最經(jīng)典的川劇變臉以及京劇武打選段《孫悟空大鬧天宮》,節(jié)目精彩紛呈,喝彩聲此起彼伏。演出結束后,同學們意猶未盡,爭先恐后地參與到學院為他們精心準備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展示和制作的活動。留學生們有的揮毫蘸墨學書法,感受著中國的書法藝術;有的欣賞著精美的內(nèi)畫工藝;有的在老藝人的指導下,動手捏個面人,剪一幅剪紙;還有的親身體驗一下京劇畫臉的感覺,再戴上鳳冠霞佩、穿上戲服,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一次真正的零距離接觸。
在一周的活動中,學院安排了融聽、說、讀、寫、演于一身的系列活動:中國傳統(tǒng)藝術欣賞,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體驗,中國電影有獎問答,中華傳統(tǒng)體育表演及游藝,“我與中國”實物圖片展及漢語節(jié)目比賽等。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一周的時間里盡情地展示自己,通過親身體察與感知,在“玩”中理解、熟悉、掌握中國文化,共享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盛宴。
自2010年開始,漢語進修學院留學生漢語文化周活動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了四屆。作為漢語課堂教學的延伸,作為留學生漢語學習成果的展示,作為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梁,該活動秉承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充分彰顯了北京語言大學的辦學特色。正如曹志耘副校長所說:“留學生漢語文化周”活動做到了語言和文化的結合,學習和娛樂的結合,老師和學生的結合,校外和校內(nèi)的結合,已經(jīng)成為對留學生進行漢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李宇明教授為漢語進修學院教師做學術報告
5月24日,漢語進修學院舉辦第十屆科研報告會暨漢語國際教育學術報告會。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應邀作了“教學相長:論留學生資源的充分開發(fā)”的學術報告。漢語進修學院全體教師出席了學術報告會,與兄弟學院和職能部門的領導、教師和研究生等一起聆聽了李書記的報告。
李書記圍繞著北語發(fā)展的五個關鍵詞之一 “留學生”,深刻剖析了留學生的 “教”與“育”。他指出,我們應該注重對留學生的語言文化教育、中國學教育、國際化教育及體育教育。他強調(diào),北語有來自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留學生,是蘊藏豐富的語言寶庫,是中國懂得語言最多的學校,我們要為世界各國培養(yǎng)高層次的人才。李書記指出,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并研究信息化時代的留學生教育,探討“教室在哪兒?”“誰是教師?”“什么是教材?”,提出留學生教育要向海外孔子學院延伸,建立“國際教育聯(lián)盟”,開發(fā)“共同校園”。
李書記的報告立意新穎,讓人振奮。在互動提問環(huán)節(jié),大家請李書記就學術報告中的精彩內(nèi)容作進一步的延伸詳解。
學術報告之后舉行了學院第十屆科研報告會獲獎論文頒獎儀式,李書記為獲獎教師頒發(fā)了證書,祝賀他們?nèi)〉贸錾膶W術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