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希望與困難同在
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方案中重點提及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招生考試制度等各項改革措施,使得教育改革再次成為社會的焦點。
改革開放35年來,教育改革一直在民眾的希望、質疑甚至是非議中推進。這是因為,教育事業(yè)不僅關乎民族的未來,更牽涉千家萬戶,所以教育領域每一次哪怕小小的一個改革,都會觸動民眾敏感的神經。
毋庸置疑,這些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緦崿F(xiàn)縣、市、區(qū)“兩基”驗收,及“兩基”人口的全覆蓋;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明顯提高,為廣大青年提供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基礎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素質明顯提高;職業(yè)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已形成高等、中等、初等三級職業(yè)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高等教育大眾化有序推進,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與知識貢獻。
然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鄉(xiāng)差距過大,課業(yè)負擔太重,教育支出過高,升學及就業(yè)的競爭壓力太大,學生的德育水平堪憂……有專家認為,這些社會現(xiàn)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是會釀成社會矛盾和沖突的。
本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教育改革的那些措施,無一不是針對社會關注并期盼獲得破解的難題,假如那些措施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原來人們普遍關注并責難的那些問題或許都能得到解決。但許多人還是表現(xiàn)出了擔憂,這是因為早先的許多教育改革措施,其愿望也是很好的,但是實施以后,效果往往并不讓人滿意,甚至加深了某些社會矛盾。
一個改革措施提出來后,在實施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初衷,只有得到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學生及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配合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就以素質教育為例,多年來一直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努力的方向,可效果一直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考試制度這根指揮棒要是不改,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是絕不敢貿然推進的,假如所謂的素質教育導致了學生升學率的下降,那將成為地方政府和學校難以承受的重壓;其次,就算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提出這方面的要求,許多學校也未必敢于跟進。就算有些學校跟進了,社會特別是家長未必放心,他們依然會想盡種種辦法給學生加壓加碼,甚至向學校施加壓力,讓學校的改革努力流產。
而考試制度的改革同樣非常困難。前些年試行一些名校自主招生,不過只是考試制度改革的一種試水,但是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已經有一些高校的招生部門領導陷入招生腐敗丑聞。你說,輕易進行全面的考試制度改革,老百姓能放心嗎?現(xiàn)在老百姓普遍把高考制度看成是相對比較公平合理的一種招生制度,明知它存在許多弊端,依然不愿意觸動它,是有他們的苦衷的。由此可看出教育改革的復雜性。
教育的成敗關乎國運的興衰,關乎民族的未來。目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矛盾,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矛盾不解決,難題不破解,勢必影響教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可以說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但是,教育的改革又是在我國社會大背景下進行的,社會的所有矛盾甚至危機都會折射到教育領域,它的難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和社會上的許多事情一樣,希望總是存在于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制服困難的能力中。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教育改革措施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高層的決心,也讓我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希望。
我們由衷地希望舉國同心協(xié)力來促成教育改革,我們更希望教育改革能攻堅克難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