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后,孩子們圍著老師請教不會的數學題■照片由彝良支教團提供
“老師,別走”“我要上學,我要讀書”……彝良山區(qū)孩子們那誠摯的挽留至今讓我們無法釋懷,那渴望知識的雙眼和發(fā)自深山的吶喊震撼著每一個支教隊員的心。帶著對山區(qū)留守兒童的關愛,我校9名支教隊員寒假走進彝良山區(qū),以此詮釋了新青年的新過年方式和時代價值。
騎龍小學的師資和硬件設施較差,在2012年震后重建的活動板房里開展教學工作。全校最多能容納120來個學生,但報名聽課的人數多達150來人。課桌凳不夠,我們自己借;課桌凳壞了,我們自己修;沒有教具,我們自己做;缺少教輔資料,大家自己動手編寫。白天,老師們在課堂上認真反復講解知識點,課后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晚上,老師們坐在四下透風的房子里,在自己的膝蓋上批改作業(yè)、認真?zhèn)湔n并寫日記。
為了這次支教,我們放棄了春節(jié)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機會,第一次在外地過年,第一次沒吃到噴香可口的餃子,第一次沒與自己的親人團聚,第一次沒燃放鞭炮,第一次沒看春晚……大年三十的晚上,9個人的年夜飯只能靠一個電磁爐來做。我記得那晚大家一言不發(fā)地擇菜、洗菜和炒菜,思念的情愫在每個隊員的心中積聚,那一刻我們真的特別特別想家,想念一年未曾謀面的親人朋友,想念屋里生起的溫暖爐火,想念父母做好的可口飯菜,想念冬日照耀下那蕭索的村莊……但是,當我們想到那破舊的校舍和桌椅,衣著破爛且渴求知識的孩子們時,思鄉(xiāng)之情淡化了,尤其是那種與大城市對比的巨大反差對我們內心的強烈震撼,讓我們淡化了思念之情,增強了責任感。在實際的支教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嚴格執(zhí)行支教紀律和講課計劃,以中青院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務實穩(wěn)當的處事風格和扎實有效的教學成果贏得了村民的稱道。在教室外面“聽課”的成年人多了,來了解我們情況的、關心我們冷暖的、給我們送菜的以及誠邀我們到家里坐的人也多了……支教的生活是平淡的,每天忙碌地上課下課,每天匆忙地洗菜做飯,每天不變地煙熏火燎,每天單調地洗洗涮涮……“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誠哉斯言。在家訪與上課中,我們的愛心在傳遞;在煙熏火燎中,我們的夢想在具體;在油鹽醬醋中,我們的人格在健全;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我們的心理、思想在成熟……這就是支教的現實和收獲,沒有抱怨和退縮,唯有真心實意的付出。
平淡艱辛的支教生活把我們思想中的自以為是和浮華虛榮剔除,把高遠的夢想與堅硬的現實糅合,也把我們的視角與現實的國情對接。我發(fā)現,在每天的教學、做飯及家訪等事務中,每個人都在發(fā)生改變,角色感和集體意識在加強,心理素質和思想深度在提升,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增強。正如我們秦宜智校長所言:“人生的境界要更高一些。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學得準、走得正??吹眠h一些,是眼界,是胸懷,更是一種境界……你們要有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否則將來你們遇到挫折時,就容易灰心氣餒;遇到不滿時,就容易隨波逐流?!蔽艺J為,青年人只有經歷了艱難困苦的磨練才能品味到清貧平淡的意境,才能得到徹底的思想洗禮,才能體會到現在條件的優(yōu)越和難得,才能真正珍惜我們的擁有并努力進取。
一個月轉眼而去,我們以支教的方式度過了一個有價值的新年。回首支教的點點滴滴,有許許多多難忘的瞬間縈繞在心頭。難忘天冷時老鄉(xiāng)來幫忙生火,難忘老鄉(xiāng)們給我們背來土豆和白菜,難忘孩子們送給我們紙花和書信,難忘離別時老鄉(xiāng)們送來雞蛋,難忘全村人背著我們的行李翻越十幾公里山路送行,難忘一路上不絕的鞭炮聲和家長孩子們惜別的哭聲……支教活動結束了,但我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以及人生價值的思考越發(fā)深入,志愿服務的愛心也必將在我們心中永存。這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時代,廣大青年應該努力投身社會實踐,打破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利益標準和思想禁錮,超越暖洋洋的小資情調和物質崇拜,升華那種以實用為基礎的友情關系和人際交往,堅持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努力在社會實踐的點滴經歷中砥礪品德并鍛煉才干,為投身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作者系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