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枷鎖下的凡人———《梅蘭芳》觀感
梅骨,蘭心,芳華絕代。沒有看電影《梅蘭芳》之前,梅蘭芳先生給我的全部印象便是這八個字,人如其名。他在《天女散花》、《貴妃醉酒》等京劇里的秀美扮相驚為天人,精湛的唱功征服了海內(nèi)外的觀眾,而蓄須明志的愛國情懷更讓他留名青史。抱著看傳記電影的心態(tài)走進影院,但其實我體悟的卻不是梅蘭芳的藝術人生,而是他作為一個凡人的心路歷程。
伶人自古地位低下,“戲子無情”亦是世人對伶人的輕賤,一代宗師梅蘭芳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電影《梅蘭芳》截取了梅蘭芳在建國以前的生活片段,從初涉戲壇到名揚四海,講述了 “老少斗戲”、“梅孟之戀”、“赴美演出”、“蓄須明志”等故事。劇中的梅蘭芳隨時光的流逝體味著人間冷暖,整部電影里貫穿始終的“紙枷鎖”,牢牢地鎖住了他,終其一生不得撕破,因而他更渴望“紙枷鎖”之外的自由。影片開場留下了一個懸念,為何大伯勸梅蘭芳放棄唱戲,他卻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這條道路。我不懂京劇,不懂梅蘭芳,卻在看這部影片時屢次淚如泉涌,內(nèi)心受到很大的震動。十三燕去世前跟梅蘭芳的傾心交談,梅孟訣別時的對話,邱如白在紐約劇院門外的內(nèi)心自省,演出大獲成功后梅蘭芳看孟小冬的信,邱如白在梅蘭芳病榻前的低聲訴說……一段又一段,讓我感受著梅蘭芳內(nèi)心的隱忍與孤獨,看到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和對人生的迷惘,似乎自己心中的某種禁錮也得到了釋放。
影片雖然不能概括梅蘭芳的傳奇一生,但它隱喻人生,凸顯了別樣的人性之美。少年梅蘭芳身上透著青澀,也透出與過往時代不同的維新氣質(zhì),自從聽了邱如白的演講,便被他的“自由論”所吸引,之后的書信更是激起了他內(nèi)心的信念,他要用戲來引導人打破規(guī)矩,用戲來演繹真實的人生。梅蘭芳初生牛犢不怕虎,應下了和十三燕打?qū)ε_,輸了一場反而壯了膽子,毅然改戲。京劇含蓄內(nèi)斂卻又繁復奢華,掩蓋了人的喜怒哀樂,倡導封建禮教。改戲碼看似簡單,不過是給旦角添加一個身段,卻遠遠不止這么簡單,這更是帶來了一種新的觀念,帶來了新的戲劇精神,預示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正如邱如白對梅蘭芳說的,“你的時代到了”。有一個細節(jié)在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十三燕哈氣擦洗那只裝著黃馬褂的玻璃盒。這件黃馬褂象征他輝煌的過去,十三燕的擦洗暗示了他抱殘守缺,而事實上陳舊的京劇派別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同時,他自己也深知伶人處于社會底層,即使贏得帝王授予的至高無上的榮耀,也還是受世人鄙視的,這從馬三對十三燕的蠻橫態(tài)度中可見一斑。所以,他痛斥在舞臺上嗑瓜子的馬三后深深鞠了一個躬,他對勸其放棄的梅蘭芳說出“輸不丟人,怕才丟人”這樣的人生箴言,只因他一生爭取和維護的皆是尊嚴,既是作為一個人活著的尊嚴,也是為京劇付出一生心血的人生價值。他的臨終遺言就是對梅蘭芳說:“畹華,以后你紅了,別忘了給咱伶人的地位給提拔提拔。”用生命博取的繁華終成一場空,一個舊的時代隨著十三燕的去世而終結(jié)。
然而,舊時代的終結(jié)也給了少年梅蘭芳無可逃避的宿命感,內(nèi)心“紙枷鎖”的鉗制也更緊了。直到他的生命里出現(xiàn)了孟小冬,就像鎖找到了自己的鑰匙。孟小冬把梅蘭芳當作一個真正的人而非一個唱戲的名角兒,有喜怒哀樂,也有七情六欲。在他淡然平和的眼神中,隱匿著難言的憂郁,小冬用戲來解讀人心,用真情溫暖畹華的生活。扔飛的紙燕似乎暗示著無緣的結(jié)局,一句“別怕”成為孟小冬對梅蘭芳最大的人生鼓勵。她是這部電影里最凄苦的角色,外剛內(nèi)柔的性格使她不得已割舍這份知己之愛?!罢l要是毀了他這份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鼻袢绨椎脑捵肿挚淘谒男念^,即使逞強拒絕,最終還是犧牲自我,成全梅蘭芳的不朽。真愛不能天長地久,卻是永恒的珍貴,是人生最難忘卻的記憶。孟小冬的離去,讓梅蘭芳愈發(fā)感到生活的無奈,哪怕只是一起看一場電影這樣普通的心愿也無法實現(xiàn)。一切都像被“紙枷鎖”捆縛住,一天都不能撕破,這樣的不自由又一次沖擊了他的內(nèi)心,他永遠地拒絕演唱《梅龍鎮(zhèn)》,祭奠逝去的摯愛??此瓶瘫〉钠拮痈Vシ际亲罾斫馑?,清楚地知道他是屬于觀眾而不屬于其他人,但即便這樣,也不能撫慰梅蘭芳孤寂的靈魂。這不禁令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彼得拉克驚世駭俗地說出“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或許,梅蘭芳掙扎的內(nèi)心也發(fā)出過這樣的呼喊吧?
欲做凡人而不得,成就偉大的往往是精神的孤獨?!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為梅蘭芳“制造”孤獨、毀滅溫柔鄉(xiāng)的便是亦師亦友的結(jié)拜兄弟邱如白。我以為,邱如白是這部電影里最復雜、最矛盾的人,他對藝術的癡戀成瘋成魔,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狂熱。起初,他作為留洋歸來的司法局長,演講中提倡京劇的變革,提倡摒棄規(guī)矩從而表現(xiàn)自由的人性,卻被京劇界泰斗們恥笑不懂戲;而他第一次聽梅蘭芳的戲就迷得欲罷不能,以至痛下決心辭職,不顧家人偏見,一心一意捧梅蘭芳唱戲,在幫助梅蘭芳的事業(yè)一步步走向高峰的同時,也束縛了梅蘭芳的人生自由,甚至在交友、出國等事情上代為作主,讓梅蘭芳為藝術犧牲其他。邱如白要梅蘭芳改變時代,去贏得新的時代,不管是打敗十三燕還是到紐約演出,都有著“一定要贏”的執(zhí)拗。如果梅蘭芳結(jié)束了人生的孤單,過上了凡人的幸福生活,這個時代也就不復存在了。那么他,犧牲了現(xiàn)實中的自由,究竟又讓戲中自由的人性擱置在了什么地方呢?當邱如白讀著大伯給梅蘭芳的信,才明白梅蘭芳一心想做凡人,想要終生唱著自己熱愛的京劇,活躍在戲劇舞臺,所以才走上伶人之路,這也解釋了影片開場的懸念,點明整部電影的主題。
一個不凡之才的內(nèi)心渴望成為一個凡人,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往往使之不可得,便把內(nèi)心的無著落和虛無寄托在藝術的虛構(gòu)中。劇中的梅蘭芳木訥寡言,甚至有點過于沉悶,有人說偏離事實。梅蘭芳畢竟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于我而言,他是一個只能透過歷史表達敬意的大師。我先前也不理解,為什么這部影片對梅蘭芳本人的性格挖掘如此孱弱,好像整部戲里他是一個大配角。思索之后,覺得影片是在讓我們通過旁人認識梅蘭芳,走近他的人生。在很多人心里,“大師”是一個神圣的名號,代表完美與出眾,但梅蘭芳,這位“伶界大王”卻充滿了人性的矛盾,孤獨的靈魂不斷尋找自我,臺上風光無限、臺下敏感柔弱的他在影片中被刻畫得很到位。陳凱歌導演拍的是梅蘭芳的內(nèi)心世界而不是他的藝術成就,是一個真實的凡人而不是一位京劇大師,是人生的成長感悟而不是紀錄片式的傳記電影。人們愛把 《梅蘭芳》和《霸王別姬》這兩部梨園戲放在一起比較,即使大多數(shù)人認為《霸王別姬》更勝一籌,我依然偏愛《梅蘭芳》,因為它更具有生活的質(zhì)感。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而刪除了福芝芳少女時代的戲份,導致梅蘭芳結(jié)婚前后情節(jié)的剝離。比起《霸王別姬》傳遞“從一而終”的人生真諦,我更欣賞《梅蘭芳》里對個人心路歷程的精雕細琢,這是對一顆被“紙枷鎖”禁錮的凡人之心尋求自由的真實寫照。有時候,人們總會讓寫實電影承擔過多的社會歷史意義,冀望它全景式展現(xiàn)一個時代,仿佛這樣的電影才是有價值的。但我覺得,一部好的電影并不非得告訴人們一些所謂生活哲理或人生道理,而在于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引發(fā)觀眾的思考。因為當歷史不再是時代的記錄,個人價值遠比歷史價值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人性中的矛盾與糾纏更有生命的飽滿度。
電影看罷,仿若與梅蘭芳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我用自己的生活閱歷感受和理解他的煩惱、痛苦、內(nèi)心的緊張和不安。生活的坎坷苦痛讓人生變得豐滿,但太多的苦難與束縛又會讓人失去生活的方向。承受起無可估量的孤獨,沖破人生的枷鎖才能讓生命綻放動人的芬芳。好像知識分子群體,總是充滿公共關懷的精神來審視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可惜現(xiàn)實的“枷鎖”何其多,又有多少人敢于真正沖破這道無形的束縛,保持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引領時代。只有那些真正敢于擔當?shù)娜?,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我不知道影片里的是不是真實的梅蘭芳,但我知道,這是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