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不再遙遠的留學生



■針對留學生開設的“高級寫作”課


■來自法國的留學生參與動畫節(jié)活動






  5月24日,中國傳媒大學48號樓A704,一堂普通的高級寫作課,一次不同尋常的“校園尋寶”。
  站在講臺上的是包學菊老師,而她所面對的是十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多年,她坦言,“希望通過多種活動,使他們打破界限,多和中國學生交流溝通?!边@一次的校園尋寶正是包老師的又一個嘗試,以“石,大,墻,博,亭”幾個關鍵詞為中心掀開校園里的寶藏。“那些在那里,卻常被我們忽略的?!卑蠋熯@樣形容。
  孟墨達和樸宰良為大家展現(xiàn)了她們尋找“八角亭”的“曲折”過程,一路尋覓終成功后,她們興奮地與“亭子”合影留念,驚呼:“我們就像找到了真的寶藏一樣!”孟墨達來自西班牙,通過當?shù)氐目鬃訉W院獎學金來到中國繼續(xù)學習漢語。同一個小組的樸宰良也來這里學習語言,除此之外,還有957名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的留學生。
  學歷生:51.04%1950到1951年初,33名東歐學生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首批來華留學生。60年后的2012年,據(jù)教育部的統(tǒng)計信息,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突破了33萬人,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來華留學生總?cè)藬?shù)、生源國家和地區(qū)數(shù)、我國接收留學生單位數(shù)及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人數(shù)四項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
  伴隨著中國留學生教育的大發(fā)展,從1994到2003年,中國傳媒大學的留學生人數(shù)達到191人。多數(shù)集中在亞洲的日本和韓國,并且大多主修語言?!皣艺谓?jīng)濟的增長肯定是一個方面”國際學院的彭軍副院長這樣解釋學校近幾年來留學生的增長趨勢。學校為了適應國際化的辦學進程,在2010年,成立了國際學院。自此,國際學院替代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成為中國傳媒大學留學生招生與管理的歸口管理部門。
  近幾年,留學生的數(shù)量和國別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2013年,866名留學生中分別有144和191名來自美洲和歐洲。俄羅斯的子明就是其中的一個,本科主修中國哲學的他,毫不掩飾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中國安全,舒服,還有邏輯思維”。
  目前,他是新聞學院唯一的外國面孔,順利申請中國政府獎學金后,到中傳進修廣播電視學。2011年,學校獲批成為中國政府獎學金接受院校,進入了留學生教育的國家級行列。此舉將促進中國傳媒大學留學生招生層次的提高和規(guī)模的擴大,提高中國傳媒大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高端項目的開展對于招生范圍和國別的擴大很有幫助”彭副院長指的還有“發(fā)展中國家國際傳播碩士項目”,一個為發(fā)展中國家培養(yǎng)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高端園外培訓項目。2011年學校申請成功時,全國只有6所學校擁有相應的資質(zhì)。不僅是一項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也是學校第一個全英文授課碩士項目。
  除此之外,2012-2013年學校又陸續(xù)開設了國際新聞與傳播碩士、新媒體、影視制作和MBA等4個全英文授課碩士項目。
  在這些專業(yè)內(nèi),教師全部用英文授課,旨在滿足一些漢語水平較低、或者干脆不會講漢語的留學生需要,打消留學生赴華留學未過語言關的顧慮,從而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留學。
  增加外語授課是國內(nèi)學校拓展招生生源和學歷層次的有效途徑,但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主要集中于在實施過程中如何保持留學項目的“中國特色”,培養(yǎng)留學生的“中國視角”。因此,在教育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如何兼顧外語/英語教學和保持中文地位是一對值得思考的關系。
  對于子明而言,一張HSK證書已經(jīng)證明了他的語言實力。這是一個專門測試母語非漢語者(包括外國人、華僑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考生)的漢語水平國家級標準化考試?!拔液芘Φ貙W習漢語了?!弊用餍χf,“對我來說,和中國學生一起上課,參加小組討論并沒有什么難度?!?br>  但對于大多數(shù)留學生而言,語言仍然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拔覍W漢語用了7年的時間,中間,很多人都放棄了?!奔词谷绱?,來到中傳,孟墨達仍然主修語言,“我希望自己的漢語更好一點,我覺得現(xiàn)在還不夠。”
  “我們更希望有更多高層次的學歷生。”彭副院長的期望也是我國教育走向國際化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部長周濟曾強調(diào),高校要更加注重提高學生層次,擴大學歷生比例,為我國早日躋身國際學生流動的目標大國而奮斗。
  以2009年為例,我國的留學生總?cè)藬?shù)為23萬多,但其中學歷生僅為9萬多,學歷生比例為39%。2013年,中傳的學歷生為442人,比例是51.04%。但這個數(shù)量,同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甚至日本都有一定的差距。
  我們離10%還有多遠子明習慣晚上工作,所以早起上課對他而言是種挑戰(zhàn),“但我基本沒曠過課。”
  孟墨達不僅每天都有課程,而且要讀書和做大量的練習,“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有很多要學習,但是每一節(jié)課我都會來聽?!?br>  但是并不是每一個留學生都能夠堅持每天來上課,針對這一情況,留學生的教學課程由對外漢語學院負責,留學生的日常招生和管理則由國際學院負責。對此,彭副院長解釋說,“這沒有什么問題。他們主要負責學生考勤和參與考試的資格。他們每個月都會給我們上報總體的考勤情況?!?br>  承擔行政職能的國際學院將更多的精力傾注在開展留學生的招生工作,“參加教育展,爭取國家項目支持,與國外的留學機構(gòu)合作,以及其他留學生的推薦?!迸砀痹洪L這樣介紹學院所開展的幾種招生方式。
  目前,大部分國內(nèi)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優(yōu)化招生手段。有高校留學生招生工作人員反映,目前我們的手段還是“推銷”,而不是“營銷”,應“營銷”和“推銷”相結(jié)合,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國內(nèi)機構(gòu)和我駐外使(領)館、外國高等學校、孔子學院在來華宣傳方面的資源的能力,通力合作,搭建來華留學宣傳招生的有效平臺。
  來中國之前,孟墨達并不知道中國傳媒大學,“當時在孔子學院申請的幾個學校沒有回應,學院的人就把我調(diào)配到這里?!绷魧W生到底對中國傳媒大學有怎樣的認識,國際學院楊君麗老師回應,“我們會進行調(diào)研,掌握在校學生對我們學校的了解情況?!?br>  2010年啟動的《留學中國計劃》,旨在推動教育的國際化。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在2013“部委微博開放日”中回應,“通過采取措施,開設新課程、增加外語授課、增設獎學金等方式,爭取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國家,當年外國留學生數(shù)量達到50萬”。
  彭副院長直言,“壓力很大”。2009年全年來華留學生接近24萬,我們要在10年的時間內(nèi)把上述數(shù)字“翻一番”還要多,才能最終實現(xiàn)50萬的規(guī)劃。“現(xiàn)在還遠遠不夠?!睂τ谥袀鞯恼猩ぷ?,他也指出了一定的現(xiàn)實困難,“留學生人數(shù)增加,對學校的教學,服務和管理都提出新的要求。硬件也要加強,比如住宿就是一個問題。”
  2012年,為改善留學生住宿條件,傳媒大學將37號宿舍樓改造為留學生公寓。但是,對于相對緊張的學校空間,如何保證容納更多的留學生逐漸變成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成為國際知名的傳媒學府,需要有在校生10%的留學生。我們學校現(xiàn)在差不多有15000名學生?!迸碓洪L計算著,“這樣看來,得有1500左右留學生?!彪m然形式并不樂觀,但他充滿信心,“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br>  針對招生問題,國內(nèi)其他高校也在不斷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北京語言大學在泰國、韓國等國設立海外分校,進行學歷教育彈性學制試點,大膽探索開展來華留學網(wǎng)絡和遠程培訓的可行性。專家指出,應鼓勵高校積極探索,大膽嘗試,開展多種模式的來華留學教育。
  在招生的基礎上推動教育國際化,張司長對近幾年成立的國際合作大學寄予了肯定,“某種程度上,這些大學創(chuàng)新了辦學體制機制,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豐富了教育供給,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拓寬了人才培養(yǎng)途徑?!?br>  “不”獨特的風景在“校園尋寶”之后,包老師為留學生設計了一個調(diào)查中國學生并撰寫報告的活動,“本來是希望他們自己找到中國的朋友,但是,大多數(shù)人都沒能帶來,所以我只好拉來幾個學院里的研究生了。”包老師邊傾聽邊指導著同學們的交流。
  子明是留學生里的“異類”,“我的朋友基本上全是中國人,我覺得自己不能算是一個‘外人’了”,甚至談到自己的畢業(yè)去向時,他會堅定地說,“不能去南方,那邊太潮濕了,根本受不了,而且中國各地的方言很難聽懂?!彼噶酥赣浾?,大笑著說,“我想有些你也聽不明白?!?br>  他用“豐富多彩”來形容自己在中國的校園生活,前不久參加了中國廣播電視臺組織的研討會。“我喜歡做電臺主持人,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聽眾進行交流和溝通,這個周末還要去參加電臺在西單的一個活動?!闭f到這里,他躍躍欲試。他坦言自己現(xiàn)在對專業(yè)性的活動更感興趣,由于語言的優(yōu)勢,他擁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但是,對于來自非洲的Glenden而言,剛來到中國,語言不通,似乎讓他很難找到在中國的歸屬感,至今,他的微信簽名依然是短短的“missinghomemuch”。
  據(jù)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多達86%以上的留學生有進一步與中國本土學生交往的需求,其中46.1%的人認為這種意愿非常強烈。然而,高校留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的狀況并不令人滿意。在很多留學生比例較大的高校,不僅中國學生鮮有機會與外國留學生交流,外國留學生也很少主動與國內(nèi)學生交流。調(diào)查顯示,35%的留學生很少與中國學生交流、互動,經(jīng)常交往的只有30%,高達39.5%的留學生認為自己“沒有親密的中國朋友”。
  很多高校都成立了關于外國文化的學生社團,但是這些社團大部分以中國學生為主,只有少數(shù)的外國留學生參與。有的外國留學生表示,他們只參加本國學生組織的社團,中國學生的社團沒有特別針對留學生的項目,不是很有意思。
  2014年5月23日晚上六點半,傳媒大學附近的咖啡廳里,每周一次的“中文角”再一次拉開了帷幕。兩年多來,中外學生交流協(xié)會已經(jīng)將“中文角”打造為他們的品牌節(jié)目?!拔矣X得我們就是為中外學生搭建了一個橋梁,很多活動中認識的人,活動外都成了好朋友?!鄙鐖F負責人向湘萍這樣形容社團的定位。
  由于缺少學生組織專門為留學生組織活動,國際學院在2012年組織學生創(chuàng)建了這個社團。孟墨達是“中文角”的積極參與者,“我就是來學語言的,這個機會很難得?!彼ㄟ^國際學院為留學生專門搭建的聯(lián)絡平臺得知社團為他們舉辦的活動,“自己學習很忙,所以很多活動都沒辦法參加?!钡?,她仍然肯定了這些活動的必要性,“對剛來中國,漢語不好的同學而言,這些活動是非常好的?!?br>  向湘萍將活動的傳達概括為兩個方式,一方面,國際學院自身利用平臺進行宣傳;另一方面,他們會主動去教室進行定點宣傳?!斑@要看活動是否吸引他們,平時的活動,比如中文角,每一次大概20人左右,但是像新年晚會這樣的大型活動,會有500人左右?!?br>  包老師將留學生沒能按要求找來中國朋友的首要原因歸結(jié)于有限的活動宣傳渠道?!跋袼麄兞魧W生,必須仔細地將相關信息傳達給每一個人,哪怕他們自己有一丁點疑問,都不會邁出這一步?!?br>  孟墨達找到最近的一條活動通知,屏幕顯示著中英文對照的信息,“我應該還是不會去的,平時學習很忙。感覺自己雖然是外國面孔,但就是個普通學生,我覺得很多活動更適合不太會說漢語的留學生?!?br>  如何改善淺層次,頻度低的交往特點,使留學生更多地融入中國校園生活,狄恩·喬斯佛德教授曾結(jié)合嶺南大學的經(jīng)驗給北京聯(lián)合大學“支招”:可以建立本土學生與留學生合作學習的模式,讓不同國籍的學生構(gòu)成一個團隊,通過分組學習、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加強留學生與本土學生之間的了解和聯(lián)系。
  “自己半輩子都在學漢語,回家鄉(xiāng)就白瞎了?!弊用鞣Q自己會選擇在北京工作,談到霧霾,他顯得很坦然,“誰喜歡,但這是我的生活?!?br>  “前段時間我去山東,爬了泰山,還有去看了孔子的像,”孟墨達一邊描述一邊興奮地比劃著,“這就是我一直想像的中國的樣子?!彼龑⒃诎肽旰箅x開中國傳媒大學,“我還是會留在中國,因為這里實在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了?!?br>  與孟墨達探索中國一路,中國傳媒大學的留學生教育以及中國教育的國際化也在路上?!跤浾咝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