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崇科學之理 頌明德之文記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推出一周年





  2013年初,在學校黨政領導關心下,在校長樊麗明教授親自指導和推動下,我校面向全體在校學生開設了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2013年6月4日,中國科學院楊雄里院士應邀來我校作“科學的權威與權威的科學”的主題報告,拉開了“科學·人文大講堂”的序幕。第一講至今,“科學·人文大講堂”已經走過整整一年的歷程。
  一年來,“科學·人文大講堂”秉承“厚德博學、經濟匡時”的校訓精神,傳承我校的辦學宗旨和辦學理念,緊密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工作,積極邀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專家為同學們普及科學人文知識,引導學生掌握不同學科領域的主要方法,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
  從科學知識的理性權威到文化積淀的悠長韻味;從校園優(yōu)良學風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到青年人奮斗理想的激勵鼓舞;從中國文明起源的步步挖掘到新世紀媒介的更迭起伏到大數據時代的機遇挑戰(zhàn),圍繞人文藝術和自然科學主題,我?!翱茖W·人文大講堂”先后舉辦22場,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大潛等22位專家學者來校作講座報告,先后共有4000多名學生聆聽了講座,取得了熱烈反響?!翱茖W·人文大講堂”的設立,契合了我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復合型、外向型、創(chuàng)新型”卓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已經成為我校人才培養(yǎng)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又一特色品牌。
  啟思明智 助力卓越人才培養(yǎng)“科學·人文大講堂”是我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緊密銜接,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途徑?!翱茖W·人文大講堂”的開展,營造了我校人文氛圍,拓展了學生知識視野,提高了學生學術研究能力,同時有力提升了我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情感認同、實踐認同、理論認同、價值認同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幫助廣大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鼓勵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科學·人文大講堂”自開講以來,得到了應邀專家學者和我校師生以及社會媒體的支持與肯定。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對“科學·人文大講堂”給予高度評價,表示開展這種講堂對人才培養(yǎng)很有價值和意義,自己非常愿意前來。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受邀參加講堂后,還積極為“科學·人文大講堂”推薦其他院士作主講嘉賓,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在演講前欣然為“科學·人文大講堂”題詞。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文德安演講前很擔心在學科與語言方面與財大學生能否有效溝通,但演講開始后發(fā)現這里的學生的英語很好,提的問題也很專業(yè)。他表示,“上海財大開設這樣一個講堂,形式很好。如果以后需要,我會很高興再來與上海財經大學的學生交流。”其他受邀專家也紛紛表達了對“科學·人文大講堂”的肯定與祝福。
  部分社會媒體在了解到相關開展情況后,也表達了肯定并表示將進一步關注、報道。新華社記者陳愛平表示,“參加工作以來,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很懷念學生時代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隨心閱讀,也懷念校園里那些樂于無私分享的師長。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正是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在這里,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兩者殊途同歸,共同指向實現人性的豐富、完整和提升。在這里,學生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在自己的年紀、憑自己的經歷所不能預知的未來。我祝愿大講堂越辦越好,也希望學弟學妹們珍惜這個機會,為現今的生活增色,為未來的自己啟明?!睎|方教育時報編輯記者桑翔認為,“除了傳統(tǒng)的專業(yè)教育外,上海財大推出了‘科學·人文大講堂’,聚焦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人格塑造,塑造他們健康、向上、好學的積極狀態(tài),在帶給學生信息和知識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影響一批批學子人格的塑造,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成長,學會在這個社會更好地發(fā)展,并服務于社會?!?br>  科學與人文并重,現實與未來齊輝?!翱茖W·人文大講堂”在我校師生中也引起了積極、熱烈反響。我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部副主任范寶舟教授認為:“‘科學·人文大講堂’,讓大學生在與學術大師們的零距離對話中,盡情領略學術大師們的精神風采、人格魅力和思想神韻,科學優(yōu)化大學生們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理論視域,從而讓未來的商海弄潮兒插上科學的翅膀,在涌流的財富面前,不僅不迷失方向,而且有更多的人文關懷?!睌祵W學院(籌)黨總支書記顧桂定教授認為:“‘科學·人文大講堂’,能使我們的大學生們開闊眼界,領略到大師們的風采,激發(fā)起大學生們對學習的志趣。”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副主任楊楠副教授認為,“‘科學·人文大講堂’提供了一系列科技人文的知識盛宴,使同學們有機會碰觸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與方法論,在潛移默化中倡導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理性客觀的治學態(tài)度和獨立思考的研究意識,激勵同學們?yōu)樯鐣椭C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宋膶W院副院長李桂奎教授認為:“‘科學·人文大講堂’具有四重意義:一、不拘于僵化刻板的教科書,以靈動的講解、激情的感染,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二、有益于單科見長的學子拓展視野,打開創(chuàng)新思路,從而成功復合型人才;三、吸納中外名家,開放辦學,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四、增強學生發(fā)展后勁,提高學生人生境界,造就大家大才?!?br>  信息管理與工程學院朱曉瑜同學在聽完鄔賀銓院士的講座后談到,“鄔院士風趣幽默、學識淵博,讓我體會大數據的奧妙和趣味,為大數據時代下我們該何去何從指明方向?!睍媽W院吳佳慧同學在聽完范玉吉教授的講座后談到,“范老師的講座讓我感受到傳媒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也體會到媒體履行自身道德規(guī)范、恪守價值規(guī)范的重要性?!痹诼犕曛馨劣⒔淌诘闹v座后,統(tǒng)計與管理學院汪炯銘同學談到“這是一場內容翔實、結構嚴謹、氛圍活躍、引人入勝、頗有啟發(fā)性的講座,通過這場講座,我了解到統(tǒng)計學科新的發(fā)展機遇,并開始積極從新角度看待問題與規(guī)劃人生。”國際工商管理學院袁玫同學在聽完周亮先生的講座后談到,“要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必須掌握全方位的知識,講座讓我開啟全新的視野,引領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不斷充實自我。”外國語學院(籌)張宇冰同學在聆聽陳永國教授的講座后談到,“知識讓我們獲得智慧,變得理性,我們應該珍惜在大學的時光,珍惜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高人文素養(yǎng),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部分講座還吸引了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的學子前來。講座結束后,他們對我校舉辦“科學·人文大講堂”類似的活動表示贊賞,并表示有機會常來聆聽。
  精心設計 深化通識教育成效“科學·人文大講堂”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講,每場講座約60-90分鐘,每月舉辦3-4次。大講堂從不同專業(yè)角度為學生帶來一場場科學文化盛宴,讓他們感受科學魅力,積淀人文底蘊。
  一年來,學校和學院黨政領導高度重視“科學·人文大講堂”建設工作。學校黨政領導精心籌劃,結合實際,直接推動,確?!翱茖W·人文大講堂”開展得扎實、有效。學校黨政領導樊麗明、劉永章、周仲飛、劉蘭娟、蔣傳海、黃穎,校長助理姚玲珍等或親自邀請院士、專家來我校做客“科學·人文大講堂”,或親自接待、參加并廣泛宣傳“科學·人文大講堂”;學院黨政領導積極承辦“科學·人文大講堂”,充分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通過各種渠道邀請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同時積極與本學院人才培養(yǎng)、教學改革相結合,不斷深化“科學·人文大講堂”。
  精心設計一:精心策劃選題,遴選專家。圍繞宇宙學、生命科學、微電子、生物與新醫(yī)藥、載人航空航天、新材料、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及人類學、傳媒等文史哲領域遴選主講嘉賓,配合本科生教學改革推進,夯實通識教育的效果,引導學生掌握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彌補學校相關學科、專業(yè)的欠缺,拓寬學生知識面。
  精心設計二:各部門、各學院落實專人負責,通力合作。圍繞“科學·人文大講堂”專題工作,學生工作部(處)、教務處、研究生院、黨委宣傳部、教育技術中心以及各學院通力合作,協同推進,定期召開溝通協調會,交流經驗,及時通報相關情況和問題,落實“科學·人文大講堂”的品牌塑造、講座遴選、錄制宣傳及項目評估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各學院輔導員在“科學·人文大講堂”的承辦中起到重要作用,從邀請專家、講座宣傳到講座現場安排,再到講座記錄表的回收,相關輔導員親力親為,這些努力對大講堂的建設十分重要。
  精心設計三:注重宣傳策劃,學術歸檔?!翱茖W·人文大講堂”開講前,注重宣傳策劃,提高參與度。通過校內海報欄、電子顯示屏、寢室樓宇宣傳、上財青年上財學生會的微博主頁、易班、人人網主頁及微信等校內媒體和平臺對各類科學人文類講座進行全方位宣傳,幫助廣大同學及時獲知講座信息,鼓勵學生提前了解報告專家和報告專題,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向專家請教,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講座結束后及時進行宣傳報道、學術歸檔,將相關成果通過各類途徑傳遞給更多上財學子。
  建章立制 著力長效機制構建為了更好地進行大講堂的建設,學校建章立制,建立配套制度。目前已初步擬定《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實施細則》、《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管理辦法》、《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學分認定暫行辦法》、《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聽講記錄》、《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審批表》、《上海財經大學“科學·人文大講堂”聽課須知》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為高水平科學人文講座的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時,我校將“科學·人文大講堂”納入學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對參與講座的學生進行第二課堂學分認定,即學生在校期間修讀講座10次,提交1篇講座心得,經考核合格后可獲第二課堂1學分。這種與學分相掛鉤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激勵,提高他們的參與熱情,對推動博雅校園的建設起著積極的作用。
  此外,將繼續(xù)以學風建設為抓手,依托形勢政策課、班級或年級大會、黨團活動、文體活動等載體,深化“科學·人文大講堂”建設成效。將“科學·人文大講堂”制度體系融入學風建設規(guī)范,通過學風建設制度固化、強化“科學·人文大講堂”的育人效果,推進、深化熱愛科學、崇尚人文、追求真理、恪守道德的優(yōu)良學風建設,營造濃郁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和積極向上的學風氛圍。
  未來,學校將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實,形成卓越人才培養(yǎng)的合力,將進一步規(guī)范講堂制度、發(fā)掘講堂資源、優(yōu)化講堂內容、提升講堂質量、提高學生參與度,切實培養(yǎng)我校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為建設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出更大的貢獻。(圖: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