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友 顧敏 顧刃
如果說《新華日報》是指引我們走向革命道路的燈塔,那么《文藝學習會》就是我們與皖西大別山革命根據(jù)地之間搭起的橋梁。
40年代末的上海,“山雨欲來風滿樓”。
我們兩個失學青年,從重慶來到“冒險家的樂園”,在上海灘度過半載的流浪生活,無奈只好到寧波路兩家有親戚關系的棉布號當?shù)陠T。怎能忘在重慶社會大學期間聆聽周恩來、秦邦憲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教誨,怎能忘郭沫若、茅盾、何其芳、艾蕪、胡風、翦伯贊、華崗等著名革命作家、學者演講革命文藝、歷史的啟蒙,又怎能忘《新華日報》用血的戰(zhàn)斗事實讓我們懂得的真理。于是,1947年冬,我們繼續(xù)以文藝當武器,開始向進步的蘇辦《時代日報》副刊“新生”、“新園地”投稿,繼續(xù)歌頌光明鞭撻黑暗,因而有幸由此結識了一群愛好文藝的進步青年朋友。
我們懷念著已隨《新華日報》撤退去延安的胞弟顧頁,向往著“山那邊好地方”。于是顧刃用筆名“阿珺”在“新園地”上發(fā)表了《期待》一詩。詩中寫道:“你走得那么遠/信也不寄來一封/但我知道/你那邊/沒有罷課、罷教/你那邊/莊稼人給自己種田/你那邊/窮人有飯吃/你那邊/沒有誰/在牢獄里消磨他的青春/也沒有誰/用自己的手/割斷生命……”
顧敏則用筆名“林瑤”在同一副刊發(fā)表了散文《頁弟和我們》。后來朋友們評論該文是“聲情并茂,動人肺腑”。文章細致地描述了我們四姐弟少年時代的苦難、歡樂和野趣;又用不便明言而不得不一吐為快的隱晦筆法,敘述顧頁在山城重慶黎明前的黑夜中冒著風刀血劍,艱難而堅韌地做《人民日報》的發(fā)行工作。是他,當我們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特地給我們訂閱了《人民日報》,送來書刊,使我們看清什么是光明,什么叫黑暗;是他,在多少不眠之夜,與我們傾心暢談、論辯,讓我們認識到什么是人民大眾,什么叫法西斯獨裁者。然而,他走了,在一個風寒交加的黑夜悄悄走了,到山那邊去了。文尾充滿信念地說:“當人民大眾慶祝他們自己勝利的日子,就是我們姐弟團聚的時刻?!?BR>這篇散文刊載后不久,《時代日報》編輯部轉來一封署名“蘇雪中”給我們的信,信中說他是帶著眼淚讀的。他感人地寫道:“我是一個前進的夜行者,一個孤寂的人,我希望加入你們四姐弟,成為五姐弟。”我們立刻寫信約他相會。1948年元旦剛過,一位矮而瘦的小青年來找我們,一交談,他指著自己的耳和嘴不住地擺手。呵,他已19歲,但身患聾啞殘疾,我們就耐心地改成“筆談”。他紙上寫他身受病魔的長期折磨,內心孤獨苦悶,希望得到豐富的知識和真情的友愛。我們不禁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深感嘆。帶著這種感嘆,林瑤趕寫出小說《孤寂的人》,期望彷徨苦悶的年青朋友,團結起來,互助互愛,在漫漫長夜里攜手探索前進。(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