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 刊
哲學:人的生存之道
———讀王瑜卿的《哲學引論》苗雨時
學哲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哲學。尤其是現(xiàn)代人學現(xiàn)代哲學,更應明白現(xiàn)代哲學的要義。那么,哲學究竟是什么呢?人們自然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闡釋和解答,但無論如何多樣,都不能離開哲學的中心主體———人的生存。人被拋到世界上來,處于一派虛無迷茫的境地。人作為存在,為什么活著,它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多種哲學的思考和探索,緊緊圍繞這一人類的根本命題。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市場經(jīng)濟的法則大行其事,人被推向靈肉分裂的狀態(tài),人的魂魄猶如無根的浮萍,四方游蕩,無家可歸。如果說“哲學原本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尋找家園”,那么現(xiàn)今人類的“返鄉(xiāng)”情結,則更是現(xiàn)代人皈依精神家園的一種強烈訴求。而“精神家園”到底在哪里呢?其實就在你“返鄉(xiāng)”的不懈追尋的途程中,就在你敞開全部感官,讓靈魂呼應世界萬物的日常生活的律動里,……為了使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哲學自身就應該具有歷史反思的力量和現(xiàn)實批判的鋒芒。
反思有兩個層面:物質(zhì)的,精神的。其本質(zhì)是以歷史的自我喚醒現(xiàn)實的自我。它可以使人的認知正本清源,刨根問底,可以幫助人超越世俗的功利境界,去最大限度地接近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世界。批判就是對現(xiàn)世流行的東西,加以理性的審視和檢驗,對既成的、僵化的、教條的觀念,進行破除,從而使人的生存永遠保持不息的生機和活力。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边@句名言道出了人作為有限的存在在現(xiàn)實世界中難以擺脫的困境。俗語云:“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尤其是現(xiàn)今時代,競爭的壓力,物化的逼迫,感性與理性的裂變,道德與利欲的沖突,人常處于兩難境地。甚至可以說,“煩”與“畏”是人生無奈的一種難逃的宿命。那么,人生存的意義何在?哲學認為,就在于對命運的不屈的抗爭中。詩人顧城在其詩作《一代人》中這樣喝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信念和意志,永遠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點。按照存在主義的觀點,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以及選擇后的責任擔當,既已選擇,便無愧無悔。中外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他們充滿自信的人生之路,都為我們確立了標的和榜樣。
人活著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人有意識,有個性和獨立性。哲學所要尋繹的就是人生的樣態(tài)、氣質(zhì)和精神境界。這是哲學的最高目的。人生境界也即是哲學境界。那么,這種境界應是什么樣的呢?一般來講是智慧、自由、從容、豁達,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懂得感恩的自在和諧的生存方式,實質(zhì)上是人的生命本真的澄明與敞亮。具體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置身于社會與自然中的道德感、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以及在一切行為和活動中的自我確證和自我實現(xiàn)。其終極目標,是馬克思所說的“實現(xiàn)人的完善與完美”。
以上就是王瑜卿先生的《哲學引論》的整體思路和大致框架。這部書是2006年作為河北省教育廳出版基金資助的學術著作由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由于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的努力,這部哲學著作在表現(xiàn)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中,呈現(xiàn)出如下特點:
其一是以馬克思哲學為基準,熔古今中外哲學于一爐,致力于經(jīng)典哲學的現(xiàn)代演繹,并在通俗易解的追求中葆有較為深湛的學理性。它是一部普及性的哲學讀物,但卻沒有為普及而普及的淺顯,而是于通曉中幾乎深藏了所有哲學的奧義。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淺近而深遠,為一般普及讀物所不及。
其二是示例豐盈而生動。結合歷史故事、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乃至文學人物、古典詩詞,講解深奧的人生哲理,讓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感性與理性有機融匯,使這部哲學著作不致流于抽象的說教,而是以事明理,內(nèi)容充實,從而極大地擴張了哲學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意涵。
其三是表述話語的文學色彩。那些摘引詩句的意象化的標題,那些舒卷自如的行文風格,那種豐沛蔥蘢的文氣,都表明作者獨特的寫作姿態(tài)。真正的哲學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東西,它必須是哲學家從生存境遇、生命感受中升華、凝結而成的思想。文學色彩所透露的,正是作者從事創(chuàng)作中奔涌的生命激情。
總之,《哲學引論》是一部很好的適合大學生閱讀的哲學著作,希望同學們課外找來讀一讀,它可以把你引向純真、自立、尊嚴、成熟,使你青春永駐,并在大地上永久地詩意地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