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養(yǎng)成
數字化環(huán)境下,社交媒體賦權新聞用戶,以往被視為“被動的受眾”如今成為新聞業(yè)不可忽視的力量。在話語上,“用戶參與”、“用戶思維”、“用戶導向”等成為媒體機構強調的高頻詞;在實踐中,新聞用戶以此前從未想象過的方式重構著新聞業(yè)(Picone,Courtois&Paulussen,2015),新聞實踐與新聞職業(yè)理念因用戶的加入有所改變...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報社對采編人員的要求已不止于采寫一篇好報道,還要“能拍會剪”,向“全媒記者”轉型。2022年初,我們組建了“融媒輕騎兵”小分隊,在兩會等重大報道現場已小試牛刀;近兩年來,報社不斷鼓勵采編人員跨部門合作生產融媒體產品,探索相關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更有不少長于文字的解放君在自我加壓,悄悄轉型。比如專攻國際報道的世界...
會議報道是黨報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黨報記者如何從常規(guī)會議中“挖”出獨家新聞,讓會議報道出圈出彩,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輸出有新聞價值的、受眾感興趣的新聞內容,通過一個個小的新聞事件或新聞鏡頭,以小見大反映會議精神。要有發(fā)現“獨家新聞”的眼力2023年1月28日,春節(jié)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淄博市舉行2022年...
徐潔,浙江杭州人。2006年就職于錢江晚報至今。入行17年來,做過文娛記者、教育記者,也運營過公眾號、當過短視頻主播,先后擔任錢江晚報浙江新聞部副主任、文娛全媒體中心副主任、全媒體編輯中心副主任兼創(chuàng)意設計部主任。近幾年帶領團隊策劃推出的新媒體產品屢獲各類新聞獎項。10多年前我還是電視記者的時候,每年除夕都要寫春晚稿。別人看春晚是圖樂呵...
一晃,我做新聞這一行,已經25年了。這些年,很多我曾經的同事早已轉行,有的還成了“獨角獸”企業(yè)的掌門人。我的團隊里,記者編輯也是進進出出,有人適應不了媒體的要求、節(jié)奏和壓力,也有人在磨練中成長,成為團隊的中堅力量。很多時候我在想,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新聞人,我們又當如何去培養(yǎng)年輕一輩的新聞人。
比如我做過的一個關于農民工的稿子?,F在很多老齡農民工在逐漸被工地辭退,因為工地的管理日漸嚴格——以前沒有年齡限制,但現在60歲以上的男性和55歲以上的女性都不允許進入工地。我們注意到這樣的現象,那么如何去找到這些工人呢?工地遍地都是,但老人家不太可能活躍在互聯(lián)網上,沒有辦法通過網絡去找到他們。我就只能夠隨機找,當時到杭州采訪另一個學者...
一直以來,市級媒體駐區(qū)縣記者站(分中心)借助本地權威媒體優(yōu)勢,在區(qū)縣新聞報道中發(fā)揮著影響大、范圍廣的宣傳作用,是區(qū)縣外宣工作的重要紐帶和橋梁。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來臨,各區(qū)縣紛紛建立起縣、區(qū)級融媒體中心,逐漸成為主流輿論陣地和綜合信息樞紐。市級媒體駐區(qū)縣記者站(分中心)面臨著省級及以上媒體和縣、區(qū)級融媒體中心雙重擠壓,處在了尷尬...
7年來,我采訪過的對象數以千計,印象中最深刻的,當數一位老兵。2019年的夏天,我無意中得到一個線索——重慶合川有位91歲的老人叫蔣誠,曾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卻隱姓埋名在鄉(xiāng)村。彼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張富清的故事正廣為流傳,這赫然又是一個張富清!去現場深入挖掘是我的第一反應。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和攝像記者一起奔赴合川。當我們...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媒體爭相發(fā)送同一條內容時,就算前后只差幾秒鐘,整體傳播效果就有可能是天壤之別。所以,如何既能搶得先機又保證內容安全?2022年7月19日嘉興桐鄉(xiāng)女童墜樓事件的新聞報道操作,其實可以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案例來進行分析探討。當時,我和同事在收到消息后,即刻前往桐鄉(xiāng)。而我們出發(fā)時,其實對相關消息的了解有限,對人物關系、事件核心、...
我大一時覺得新聞像一個窗戶,可以帶我了解更多的事情、認識本專業(yè)之外的人,后來我去旁聽了學校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兩門課程。一門是《視聽傳播導論》,另外一門是陳銘老師的《即興表演藝術》,正是這兩門課,重建了我對新聞的認知。旁聽《視聽傳播導論》時是2019年,當時校園開放,老師邀請了很多業(yè)界的工作者來學校開展講座,通過這些講座我接觸到了新聞的多...
基層治理是社會管理中的一部分,所謂社會管理,是政府和民間組織運用多種資源和手段,對社會生活、社會事務、社會組織進行規(guī)范、協(xié)調、服務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會生活質量。[1]長久以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不少鄉(xiāng)村、社區(qū)或多或少存在著基層社會治理“頑疾”:環(huán)境臟亂差、違建拆除難、停車不方便…...
進入蕭山日報7年多,從追蹤突發(fā)新聞的民生線記者,到跑鎮(zhèn)街政務記者,再到一線駐站記者,崗位在變,工作的內容與要求在變,在不斷提升和學習中,我力求做好每一階段的每一項工作。挺喜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立足自身崗位,需要始終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和一股鉆研的勁,做好一線好聲音的傳播者,講好一則則動人的基層故事。1在突發(fā)現...
陳沫1995年生,杭州人,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步入職場的5年里,先后參與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夢開始的地方》《大地的回響》《共同富裕在浙江》《放歌錢塘江》等多項重大新聞報道,曾獲浙江新聞獎一等獎。今年10月,作為浙江衛(wèi)視唯一注冊記者,參與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報道工作。今年是我入職浙江廣電集團的第5年。我迎來...
發(fā)展要抓脊梁,做好“脊梁”報道,記者也要有脊梁意識,脊梁氣質。脊梁是主干、意志、中堅的綜合表現。對記者而言,就是要以執(zhí)著、熱愛新聞事業(yè)打頭,以知識、鉆研報道業(yè)務奠基,以勇敢、擔當負責精神挺立,才能引領社會潮流,抓住報道主干,不屈不撓地力挺發(fā)展大方向。新聞事業(yè)看起來風光,干起來辛苦,一輩子干新聞更是對意志的重大考驗,沒有點奉獻、吃苦、頑...
當記者時間久了,體會也就逐步多了起來。總結起來在寫稿方面以下的兩條體會甚深。一、到現場去抓活素材新聞報道尤其如此,靠鮮活度吸引人的新聞報道。如果抓不到現場活素材,抓不到活事例,抓不到最能體現主題的新鮮事實,寫作上就會枯燥乏味,就會打出一大堆“啞炮”,也就失去了“搶”的意義,就會失去戰(zhàn)機,以致功虧一簣。我在業(yè)務研討文章中寫到,頭條的鮮活...
初心在,帶著一顆滾燙的心奔跑王業(yè)霞“到過高山野嶺,走過曲路寒夜,寫貧富、訪初心、記變革……”,從1995年開啟記者生涯到扎根新聞領域,輾轉二十余載,記者之身份除了沉淀下豐富的經驗,更寶貴的是一段坎坷難忘的人生旅程。回首當記者的歲月,深感當記者就是要初心一直在,始終帶著一顆滾燙的心奔跑。一、記者之名,寫在我人生的第一頁畢業(yè)伊始,基層一線...
劉璞1974年6月生,江蘇南通人。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996年就職于揚子晚報至今。入行26年來,做過文化記者、財經記者、微博微信小編,先后擔任過揚子晚報時政新聞部主任、揚眼編輯中心首席策劃官,現為揚子晚報衛(wèi)健新聞部主任。近幾年帶領團隊策劃推出的重大主題報道屢獲各類新聞獎項?!氨绢I恐慌”這個詞的出現率,好像越來越高了。面...
【個人簡介】吳建勛,男,1975年生?,F任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社會民生部主任,高級編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從事新聞采編業(yè)務20余年,先后榮獲湖州市“十佳新聞工作者”,湖州市宣傳文化系統(tǒng)“五個一批”優(yōu)秀人才等。長期扎根新聞采編一線,主持打造浙江省新聞名專欄2個,在《新聞戰(zhàn)線》《傳媒評論》等全國重點新聞核心期刊發(fā)表業(yè)務論文十多篇。曾出版...
一周前,一篇名為《如果在春天,十個此間》的文章,引發(fā)了一個圈層對“校媒黃金時代”的集體追憶。不少新聞人在走向職業(yè)的新聞生產之前,都曾有一段做校園記者的歲月。這些日子總被與純粹、自由、同伴、理想等詞相連。也有不少校媒人沒有進入新聞行業(yè),但這段經歷也并非徒然流過青春,而是留下印記、沁入生活。在校園內辦的媒體,往往不會止步于一個實踐的園地。...
我在解放軍報社主辦的雜志《軍事記者》任職期間,實行“編采合一”:在報社坐班是編輯,下部隊就是記者。我們下部隊采訪時,多是帶著采訪任務下去,或是總結一個單位抓新聞報道的經驗,或是對一個駐區(qū)記者或部隊新聞干事進行專題采訪;而在完成任務之余,也偶爾搞一點“副業(yè)”,即憑個人興趣搞一點計劃外的采訪。不要小看這種計劃外采訪,它的收獲往往超過計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