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采評業(yè)務
近些年來,為數(shù)不少的都市報的頭版拋棄了以往文字新聞為主、圖片為陪襯的版式,而是從新聞紙營銷角度出發(fā),依據(jù)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心理等角度來進行優(yōu)化,基本上是呈現(xiàn)了頭版居中一張圖,圖片上方會有一條當日最重磅的內版新聞標題導讀、圖片下方是其他重要新聞標題導讀。
創(chuàng)新是推動工作不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要滿足日益變化的讀者需求,就必須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享受,以放松緊張的心情、緩解壓抑的情緒。也就是說,讀者的閱讀興趣已更多地轉向以“輕松”為主的閱讀狀態(tài)。而風趣和幽默的新聞作品,無疑能滿足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
對攝影記者而言,鏡頭表現(xiàn)力就是筆力,是對來源于最基層、最貼近百姓生活的故事影像的記錄,也是最具時代張力的正面呈現(xiàn)。
入職都市快報成為攝影記者已經11年了,我依然保持著對新聞攝影的熱愛與堅持,一直力求用專業(yè)的攝影報道,展現(xiàn)都市快報獨特的視覺呈現(xiàn)優(yōu)勢。
寫新聞報道,尤其是長報道,就必然涉及到文章“節(jié)奏”的問題,報道如何讀起來抓人、酣暢,不一定辭藻運用水平多么高,也不一定是人物故事多么離奇曲折。真正的技術問題是講述方式,會不會講故事?一是你能有一種敏感去抓住最具戲劇性、沖突性的情節(jié),二是你能控制敘事節(jié)奏。故事的講述方式決定了它吸引人的程度。無論承載人物通訊的是新聞紙還是屏幕,是黨媒還是...
全媒體時代信息洪流滾滾而來,如果記者缺乏新聞的發(fā)現(xiàn)力,就會被海量的信息漩渦淹沒。那么,在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的當下,如何有效增強記者“吹沙見金”的新聞發(fā)現(xiàn)力?
文化評論就像是文化領域的“哨兵”,時刻關注文化領域的動向,關注各種新生的文化現(xiàn)象和問題,看到不好的苗頭就吹響提醒的號角,提醒文藝創(chuàng)作者和參與者保持清醒,提高警惕,校正方向。作為北京市屬黨報,《北京日報》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黨報在文化現(xiàn)象、文化熱點事件方面的及時發(fā)聲,近10年來面對媒體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也做出了很多調整,盡最大能力做好“哨兵”...
2009年,大學畢業(yè)后,我有了第一份工作,并很快辭掉了它。那是一份中央級黨報的武漢記者站,地點就在政府大院里。在那兒我所受到的最嚴厲一次批評,是一不小心,在“某某會議召開”中間加了“隆重”二字。
小標點,大學問。逗號、頓號、分號、句號等標點符號有哪些易錯用法?括注位置加在哪里?表示省略的“等等”如何使用?書面語中,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者必須合理使用標點符號,才能使自己的文本寫得流暢、清楚,以免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
深度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通過深度報道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實現(xiàn)差異化發(fā)展?近年來,長沙晚報大膽創(chuàng)新,在全國黨報系第一家推出“封面特稿”。但凡大節(jié)點、大主題、大事件,都在報紙封面版推出精心策劃、深度挖掘、精心打磨的萬字報道,引發(fā)現(xiàn)象級熱議及轉發(fā)熱潮。為什么要推出特稿?特稿如何“特”起來?特稿如何更完美?本文試圖從選題...
【摘要】深融時代新聞如何突破同質化、過載化、碎片化的窠臼,實現(xiàn)“異質”突圍,必須從理念、選題、采訪、傳播上“四位一體”著眼,做好新聞內容生產供給側改革,強化內容建設,突出問題導向,注重實地調查,推進深度融合。
在日前揭曉的2020年度陜西新聞獎評選中,筆者撰寫的發(fā)表在2020年10月30日榆林網(塞上明珠網)塞上風論壇的文字評論《想起延安“嘀嗒”聲》榮獲二等獎。這是榆林網文字評論首次榮獲陜西新聞獎。
評職稱主要看獲獎,獲獎主要看選題。讀懂悟透本文,找到獲獎選題妥妥的!如果你成了評獎高手,高級職稱的夢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