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編采評業(yè)務

不能靠轉載過日子

不能靠轉載過日子王仲元時下是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并存的局面,兩者需要互為補充、互為借鑒。傳統(tǒng)媒體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和特長,加快融合的步伐,使自己的傳播插上“飛翔的翅膀”;而新媒體則要向傳統(tǒng)媒體學習,特別是要學習它的原創(chuàng)能力和水平。要看到,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采訪、寫稿、做題、編排和策劃等方面,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行...

處理好編輯與記者之間的關系

編輯與記者的關系是傳播工作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處理好這種關系甚為重要。其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一、自覺尊重善待編輯,主動向編輯學習知名記者艾豐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剛剛到《人民日報》的時候,發(fā)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無論多么老資格的、有名氣的記者,他們對夜班的編輯(上夜班的大多是年輕的編輯)都是十分尊重、十分客氣的。當時的艾豐很不理解,...

投稿上稿有訣竅投其所好最重要

投稿上稿有訣竅投其所好最重要王傳鈞作為一名通訊員,能在報刊網站上、尤其是在省級以上新聞媒體上發(fā)稿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然而,許多通訊員朋友卻為此走了不少的彎路,甚至矢無中的,為此增添了太多的煩惱和憂愁,情緒低落時甚至片面地認為在新聞媒體上發(fā)稿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曾經在一位年輕通訊員的博客里看到過這樣的順口溜:“四處采訪像兔子,冥思苦想...

華西都市報首創(chuàng)“新聞產品制”

華西都市報首創(chuàng)“新聞產品制”方埜你知道“新聞產品制”這個名詞嗎?這是華西都市報于2016年初創(chuàng)辦的一個品牌。一年來,華西都市報以“新聞產品制”為核心的變革,通過報紙內容的全面產品化和生產的精準定制化,強調產品導向、原創(chuàng)到底、互動引領,對報紙產品內涵、新聞呈現形式與內容生產機制進行重新定義,持續(xù)打造以24小時為出版周期的“大眾化高級報紙...

怎樣克服“新聞缺鈣的軟骨癥”?

怎樣克服“新聞缺鈣的軟骨癥”?王建君新聞性作為媒體的靈魂,這個問題看來似乎是已經解決,但在企業(yè)報界中新聞性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并且亟須糾偏。隨意打開一份企業(yè)報,撲面而來的多是工作匯報、企業(yè)領導講話、總結式材料的堆砌等不一而足。相反,那些用新聞手法制作出來的作品卻成了鑲邊點綴。一些企業(yè)報盡管也按照正規(guī)媒體設置了采編機構,可報紙?zhí)峁┙o讀者...

好學深思勇于擔當

好學深思勇于擔當——《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一書序言夏夜沉沉,暑熱蒸人。簽完大樣之后,多半已是丑時,頓覺一身清涼,心靜如水。于是,利用半個月夜班后時間,通讀了趙興林同志主編的《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新聞》一書。書稿收集了在人民日報記者部(現改為地方部)工作過的幾乎所有新老記者的有代表性的論文。與此前出版的《燦爛的星河——人民日報記者部新...

辦報斷想二則

搶占新聞“第一解釋權”掌握“第一解釋權”,是當今傳媒競爭的焦點。傳統(tǒng)媒體要充分利用自身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度,通過對新聞事件原因、影響及意義進行及時的深度解讀,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去年楚天都市報《告別車窗拋物》報道,以熱點事件為契機,因勢利導,變負面事件為正面宣傳,使讀者與報道“同頻共振”,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從車內往外扔垃圾,在全國許多...

采訪是一門藝術

藝術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把藝術概括為“再現生活-說明生活-判斷生活”三項內容。由此可見,采訪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活動。它需要概括、選擇、歸納、分析、判斷。在理論上,采訪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是合理的。它完全具有藝術所必須具有的創(chuàng)造—真實—美學價值?!氨硌荨彼囆g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大舞臺,記者必須是人生舞臺上一...

用力多者功自遠

開忠同志的人生經歷和新聞寫作實踐很有傳奇色彩。在我的印象中,領導機關工作人員與媒體從業(yè)人員即使從事相同的工作,也扮演著不同角色,前者的職責側重指導,后者的任務應是落實。像開忠這樣,在領導機關工作卻對新聞采編評業(yè)務如此嫻熟且成績卓著,極少。開忠說:“多年以來,我是一個報紙的通訊員?!贝蠹抑?,通訊員的稱謂是相對于職業(yè)記者而言的,是指那些...

精做標題是對新聞的再制作

做好標題,實際上是對新聞的再制作。制作標題要從政治上考量,從社會效果上設計。做好新聞標題,首先對新聞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否則有可能會把黨的要求和老百姓的需要對立起來。新聞是需要面向大眾的。大眾就是新聞市場。這樣就由要我干變?yōu)槲乙?。我們制作新聞標題既把它看作職業(yè)的要求,也把它看成是讀者的要求,同時也把它看成市場的要求,看成黨的要...

把握好時、度、效,實現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

把握好時、度、效,實現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馬利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中強調,正面宣傳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把握了網上輿論工作的規(guī)律性,是我們用好網絡這一陣地、做好網上輿論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們要摸透網絡傳播“時、...

記者需要有的四種“眼光”

記者需要有的四種“眼光”何平無論旁人怎樣看,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時常以我的許多優(yōu)秀的新聞同行特別是新聞前輩們而驕傲和自豪。我欽佩他們,往往能察人所未察,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有人把記者稱作社會的“瞭望者”。大抵如是。而對瞭望者來說,重要的是有一雙能洞察時代風云變幻的慧眼。《記者“眼光”與辯證法》一書,集中圍繞新聞工作者如何開闊眼界...

報網融合的路該怎么走

報網融合的路該怎么走齊建國對紙媒而言,當前一波大潮,就是如何在深耕平面媒體的基礎上,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確立報網融合的發(fā)展戰(zhàn)略,從而趕上新時代、新技術的發(fā)展步伐,實現老報紙向新報業(yè)的轉型。作為青島第一份生活類報紙——《青島晚報》,面對新興媒體的機遇與挑戰(zhàn),初步形成從傳統(tǒng)平面紙媒這一單兵突進到報紙、手機、網站立體傳播的發(fā)展格局。一個核心:突出...

都來做用新聞講故事的高手

光明日報記者唐湘岳同志,用新聞講故事的高手。記得他的第一次作品研討會,是2002年在北京光明日報社召開的,記得那一次湘潭大學的吳恭儉教授在會上作了發(fā)言。吳恭儉教授是湘岳的老師,但是他研究湘岳的作品多年,寫出專著《與新聞記者的對話》。老師研究學生,成為新聞界的一段佳話。感謝湘潭大學為光明日報、為新聞界培養(yǎng)了一名出色的記者。湘岳的新聞經歷...

認真做好“把關人”

在媒體融合的大形勢下,新聞制作周期越來越短,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但對把關人來說,報紙的每一條稿件,甚至每句話每個字,都事關輿論導向,不可不察。我曾全面負責《每日新報》夜班出版5年,有以下的感觸,與大家交流。要善于溝通,敢于判斷都市報夜班相對來說版面多、時間短,涉及封面、言論、時事、本埠、經濟、體育等多部門、多領域。新聞時時刻刻都在更新...

好文章的標準是什么

文章貴短,自古然之。黨的十八大以后,文風變好,令人欣慰。上世紀50年代,本人上學時,傳說上海新民晚報總編輯趙超構(筆名林放)曾向中央領導提出,報刊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首肯。幾十年后本人參加全國晚報征文活動,有幸就此向他請教,他說:“確有此事。自古文章天下事,多少文人論短長。公婆各有理。晚報就是要短,因為版面有...

人物寫作幾法

人物新聞主要包括人物消息、人物通訊和人物新聞特寫等幾種體裁樣式,每天在各類報紙、雜志的版面上都可以見到各種人物新聞??梢赃@樣說,所有新聞的主角都是人,新聞與人物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寫好人物新聞,對于提升媒體的品牌形象,擴大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至關重要。但是要想寫好人物新聞卻很不容易,尤其是對于初學新聞寫作的人來說更是如此。能夠表現出所...

細節(jié)的魅力

細節(jié)來自新聞事件本身,也來自記者在現場的發(fā)現、對事件的認知、對真相的求索。一篇好的新聞,離不開動人的細節(jié),可以說,細節(jié)讓消息、通訊等各種題材的新聞報道出彩。目前運用細節(jié)這種表達方式在新聞界已被廣泛認同,新鮮、生動、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改變了長期以來存在的單調、僵化、枯燥乏味的新聞面貌,使新聞作品的可讀性大幅度提高。因此,深入解讀新聞細節(jié)的內...

新聞生活化

新聞生活化,是個老話題,也是個新話題。從大處說,鼓勵新聞記者關注生活、反映生活,就是提倡新聞生活化;從小處講,新聞界經常提到一個詞叫“講故事”,寫人物報道要講故事,寫事件報道要講故事,寫成就報道也要講故事。“故事”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就是生活的“故事”。講故事其實就是把人放在新聞的正中間,讓人成為新聞的主角,讓人成為事件和成就...

采訪提問的學問

我們常說,當記者“七分采三分寫”。提問,對于記者來說著實是門學問。不打無準備之仗中央電視臺前著名主持人楊瀾在自傳小說《憑海臨風》中曾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記者是以提問為生的。她在主持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的幾年里,在觀眾眼中她揮灑自如、機智靈巧,實際上,她是功夫在詩外。當時她的搭檔趙忠祥曾回憶說,楊瀾對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達到了極點,僅每場的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