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1289期

心懷良知,追求真相


□若何
  “新時期,是誰最早揭露了中國存在毒品?”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胡展奮,《新民周刊》主筆、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此時此地,是高校教育新聞核心課程高級培訓班,臺下鴉雀無聲。答案很讓校報記者們出乎意料:“胡展奮,被忘記的。”
  胡展奮當記者已二十多年,做過許多新聞調查,1991年的報道《瘋狂的海洛因》影響尤其大。它如平地一聲響雷,向人們傳遞了一個久已遮蔽的事實:中國大陸毒品死灰復燃。揭開這個蓋子,胡展奮面臨著極其艱難的處境:不僅個人遭到禁閉,而且被一些領導認為“無黨性無紀律”,面臨著“與國家為敵”的指控。
  所幸,時任總書記江澤民看到了刊載此文的《南方周末》,作出批示。他反問:為什么新華社沒上報這個情況?要求公安部組織力量去云南反種毒、反吸毒、反販毒,并要求教育部編寫禁毒教材。這個批示也為胡展奮解了圍:他可以獲得自由,繼續(xù)工作。
  曝光乞丐村,揭露黑金礦,胡展奮在新聞調查的路上越走越遠。前不久,他介入中學女生黃一馨跳樓事件的調查,再一次感受到了這份職業(yè)的艱難,也再一次感受到了報道所產(chǎn)生的力量。
  李惠利中學初一女生黃一馨跳樓自殺了。胡展奮轉載了她父親的博客,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卻引來了明顯是有組織的體制內(nèi)人員的攻擊謾罵。這種壓力激起了他的同情心:要揭示黃一馨之死的隱情。當時,學校、班主任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推卸一切責任,黃一馨班上的同學及其家長都被要求對媒體禁聲。胡展奮知道,近兩年本地并非沒有中小學生自殺事件,只是被掩蓋了,給外人一種上海教育界無風無浪的印象。他想,一定要把真相公布出來,讓有關方面吸取教訓,免得更多青少年無辜地死去。
  這是一位記者與一個龐大的體制的抗爭。胡展奮輾轉得知兩位學生家長是教徒,將心比心,獲得了他們的信任,而后由此聯(lián)系到其他三位家長,總共聯(lián)系上五名學生,在律師見證的情況下作了錄音。學校方面對胡展奮的調查舉動掌握得一清二楚,千方百計阻止稿件的發(fā)表。電話如雨點打過來:教委的,衛(wèi)生局的,外事辦的,總工會的……其中也不乏老同學、老朋友。無奈之下,他和總編只能關機應對。壓力大極了:如果胡展奮是官員,他的仕途將由此終結;不過他的身份是記者。盧灣區(qū)政協(xié)常委呢?胡展奮極端地想,那是花瓶,而且是一個小小的花瓶。在政協(xié)常委和新聞良知之間,他選擇了后者。
  《李惠利中學初一女生跳樓之謎》發(fā)表了,疑點變得清晰起來,班主任對黃一馨的責罵侮辱悉數(shù)再現(xiàn)。有關部門對事件開展調查,不但證明胡展奮的報道完全屬實,而且還有新的事實被揭示出來。教育局、學校分別上門向家長道歉,支付了大額度的賠償金。中學生之死引起了人們對教育體制的反思,改變還在繼續(xù)。
  胡展奮事后分析,如果家長要去法院告學校,那他們真是求之不得,從那些電話里也能看出利益相關方的連接多么緊密,還能指望得出公正的判決嗎?他通過自己的報道,借助所在媒體的力量,最終做成這件事。真相得到了,代價也很大:他樹了很多敵。
  講臺上的胡展奮倜儻瀟灑,頭發(fā)一絲不亂,西服光潔挺拔,手勢堅定有力。無需講稿,同樣講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一個“新聞突破”的主題,三四個事例,整堂課就飽滿豐沛了。他做過,那些都是他的切身感受,所以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以往在《新民周刊》多次看到胡展奮的頭像,這次能夠近距離聽他講課,十分難得。課后我問:“是不是可以說,做這個中學生自殺的調查的時候,你心里懷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胡展奮回答:“我覺得是盡人力吧。社會有改變,都是一點一點來的。”聽得出心底的那份自謙與自重。胡展奮還不無自嘲地說:“吃這碗飯,不長肉!”這時候,他倒像一個頑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