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37期

凝心聚力 引領發(fā)展

    百年武大,人文鼎盛,風騷蔚起。
    1919年2月25日創(chuàng)刊的武漢大學校報,歷經《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周報》《國立武漢大學周刊》《新武大》《武漢大學報》等階段,已走過90年櫛風沐雨的歷程。它在時代洪流中誕生,在歷史潮流里成長,不僅真實地記載了學校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軌跡。
    考察歷史,檢視現實,觀照未來,對于一所極具底蘊的百年大學來說,一張報紙,有著怎樣的厚度?

                             豐厚的文化遺產
    珞珈山上明星閃耀,風云際會,武大校報由此與眾多名人結下“不解之緣”。校報的“名人烙印”,已積淀成為一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名人參與辦報是武大校報最亮麗的一筆?!秶⑽洳叩葞煼秾W校周報》創(chuàng)辦之時,校長張渲即親筆題寫刊名;著名法學家燕樹棠,著名教育家、國立湖南大學第一任校長皮皓白(宗石),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均曾負責《國立武漢大學周刊》的審稿或編輯工作;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著名數學家、原校長齊民友,著名哲學家、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原校長陶德麟,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弘遠等,負責過《新武大》的審閱或參加過編輯工作。
    名人見諸報端是武大校報最精彩的一頁。陳潭秋參加英文演講比賽,陳獨秀三次到武大,周恩來在櫻園慷慨演講,毛澤東來校視察,董必武先后四次武大之行……碩學鴻儒,更如群星閃爍,光耀珞珈。國際知名學者杜威、印度文豪泰戈爾等名字,如雷貫耳;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950年從美國回到祖國,第一站即來到武大演講;諾貝爾獎得主、中外院士等大師身影時常出現;更有珞珈山走出的百余位兩院院士、50余位杰出校友,在校的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中青年專家……尊重學者、崇尚學術,是武大校報永恒的主題。
    名人名言名篇是武大校報最厚重的篇章。從著名學者竺可楨等在武昌高師的演講,到《國立武漢大學周刊》20年間刊登的數百篇學術演講稿,折射出濃厚的學術氛圍、自由開放的辦學理念;《新武大》上李達、高尚蔭、李國平等人的演講稿,先賢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武漢大學報》上的名人名篇,則不僅有演講、發(fā)言等內容,還不乏名家撰寫的專稿。
    秉大師手筆,仰大家風范,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術薪火就這樣弦歌不輟,武大精神就這樣代代相傳。

                            不竭的精神動力
      一所大學,承載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強國夢想,譜寫出民族復興的壯麗詩篇。校報,猶如這波瀾壯闊歷史長河的一幅生動素描,再現百年學府的變遷與勃興,折射文化教育的跌宕與升騰,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不竭的精神力量。
      “憤外交之失策,秉愛國之熱忱……”1919年5月13日,《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周報》第12期的報道,再現了高師學子開展聲勢浩大反帝愛國運動的偉大壯舉。力透紙背的文字,至今閃耀著五四的時代光芒。
    《國立武漢大學周刊》曾是宣傳抗日愛國思想的重要陣地,也曾是抨擊舊政、揭露黑暗的重要力量,其影響跨越校界,成為武漢市民爭相傳閱的主要傳媒之一。
    李達出任校長不久即專門發(fā)布決定,提出《新武大》所應該展示的六項基本內容,傳達出新中國高教事業(yè)的蓬勃氣象。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報》以教學體制改革為重點,推出了中國高教改革的“武大模式”,并重點報道了學科建設、人事制度等改革新進展,為改革發(fā)展鼓與呼,向師生奉獻豐富的精神食糧。
    以校報為載體開展的武漢大學年度十大新聞、新聞人物評選,從新聞的角度對學校全年工作進行回顧,是對學科、學者、學術、學風、學生協(xié)調發(fā)展的全面展示,清晰地勾勒出武漢大學朝著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奮勇前行的軌跡。
    “高校校報要充分發(fā)揮陣地作用、橋梁作用、窗口作用、園地作用”,學校黨委率先提出的這一理念,如今已成為全國高校的共識。展示珞珈新貌,弘揚時代風尚,繁榮校園文化,服務師生員工,校報充分發(fā)揮校園主導媒體作用,盡展“自強、弘毅、求是、拓新”校訓精神。
    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校報為學校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無盡的拓新之途
    面對生長之勢如日中天的網絡等新媒體,高校校報該如何定位?《正在消失的報紙》讓人對傳統(tǒng)媒體的式微有更深的切膚之痛,但是“消失”絕非報紙的“宿命”,出路一定就在前方。
    路漫漫其修遠兮,唯創(chuàng)新方有新希望。堅持充實內涵,注重辦報特色,打造新聞品牌,武大校報正在努力探索一條發(fā)展新路。
    突出的優(yōu)勢,讓我們信心滿懷。90年的探索積累,校報形成了自己的辦報理念和獨特的辦報風格。學校高度重視的好傳統(tǒng),讀者廣泛關注的好環(huán)境;依靠師生力量形成的辦報活力,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發(fā)展合力;科學合理的辦報機制,專業(yè)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建設方向……
    近年來,校報提出新聞報道要做到五“多”五“少”,努力滿足新時代讀者的新需求:少一點會議消息、多一點現場報道,少一點領導活動、多一點熱點新聞,少一點抽象語言、多一點具體事件,少一點長篇大論、多一點精煉信息,少一點枯燥文字、多一點生動圖片。多年實踐取得可喜成效,不僅獲得師生肯定,在全國高校校報界也擁有良好口碑。
    校報發(fā)揮文字報道的優(yōu)勢,致力于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形成了自己的“主打產品”—— 一系列立意高遠、特色鮮明、形式新穎的專題報道。這些報道對具有典型意義和新聞價值的新聞人物、事件、問題、現象等進行深入追蹤調查,系統(tǒng)而又生動地反映其發(fā)生、發(fā)展、結果和影響的全過程,揭示主題的深刻意義,使新聞報道在反映事實、引導輿論、凝聚人心方面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深入開展新聞策劃,精心打造新聞精品,既凸顯了主導媒體的優(yōu)勢力量,也體現出武大新聞的獨特風格,更昭示著高校校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