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521期

大學校園里,誰弄丟了我的文明禮貌?





藝術與設計學院“大學養(yǎng)成教育”宣傳畫


  “起立!”
  “老師好———”
  似乎這聲音在大學校園里已經久違。安靜地生活在大學校園里的我們已不是那滿手泥土的小淘氣,也不再是一切由父母做主的小孩子,更不是為高考而辛苦奮斗的畢業(yè)生了。變了,一切都在變了,我們已不是當初的小公主和小王子了。我們是身背責任與使命的大學生了,但是在大學校園,我們卻時常發(fā)現我們把那些當初最基本的文明與禮貌丟在了風中。
  據記者觀察,因為早上晚起,上午的一二節(jié)課上有近一成的學生在課堂上吃早餐;一些學生因課無聊,常常以手機短信聊天的方式打發(fā)時間;部分學生干部,在學習之余還相應地承擔了部分學生工作,緊急情況下就難免會在課堂上接電話;還有部分學生在社會上做兼職,甚至有自己的“生意”,在“生意”和課堂學習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只能犧牲學習而顧“生意”了;校園文明因大家對禮儀和文明的不關注而一點一滴地遭受著踐踏,那些曾經大學校園里的文明禮儀是否在背離我們而走遠呢?
  近日,記者了解到,我校藝術學院首次發(fā)起“請勿將早餐帶入課堂”的倡議,倡導校園文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此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2009年,在院長滕國生的提議下,藝術學院提出“大學養(yǎng)成教育”的教育理念。藝術樓入口處擺放富有藝術氣息的警示語海報———“這里不需要餐具,需要的是文具”。他們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處事,學會求知”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平時由輔導員、老師進行督導,禁止學生將早餐帶入課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上老師為人師表,為同學們作出表率,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從一點一滴做起,樹立校園文明意識,維護校園文明。對于出現問題的個別同學,老師會進行人文關懷教育,使其認識到不文明行為的嚴重性,通過多次引導、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校園文明意識。此外,藝術學院充分發(fā)揮本學院學生思維活躍,多才多藝的特色優(yōu)勢,設計宣傳欄,廣告方式把不要將早餐帶入課堂、按時上課、宿舍文明用電、誠信考試及安全文明協議等涉及校園文明的方方面面做以宣傳。自從藝術學院推行“大學養(yǎng)成教育”的教育理念以來,學院的不文明現象大大減少,該學院07級工業(yè)設計專業(yè)的學生王艷敏對學院的教育理念表示認同,她說到文明禮貌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必要的禮節(jié)之一。
  當然也有老師對同學們在課堂吃早餐的現象表示寬容和理解,有的老師會在課前安排五分鐘允許學生吃早餐。老師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學生身體著想,吃過早餐才能更有精神聽課。老師的做法固然充滿了人文關懷的精神,可是如果尊敬老師的禮節(jié)卻變成了老師理解學生的行為,我們是不是有些失禮呢?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對此又該做怎樣的思考呢?
  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應該有自己的自由空間,沒有必要再像中小學生那樣將這些規(guī)范文明禮儀形式化;有部分學生則認為,作為一個受教育的主體,應該和教育主體享受平等待遇;還有部分學生認為,作為一個市場主體,自己花錢受教育,就應該享受相應的服務。但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禮儀,號稱“禮儀之邦”。自孔子開始,就一直提倡做人要有“禮”,不能隨隨便便。比如,兒女每天早晨起床,要到父母床前請安,到了學校要向老師鞠躬。同樣從上小學開始,老師就教育我們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主動向老師問好等。然而如今插隊、休息時間大聲喧嘩、在公共場所吸煙、情侶在公共場所舉止不當、圖書館和自習室占座、上完廁所不沖水等不文明現象在我們眼中卻是習以為常。難道這些就是我們所要的自由空間?難道這些就是我們應該享受的相應服務?相反,與中小學生比,我們長進的只有知識和年齡,在文明禮貌方面我們卻退化了。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今天我們的叛逆會被老師和同學寬容地理解為青春張揚的個性,但是當我們步入社會時或許會因為我們一次的失禮而錯失改變人生的機會。因此今天我們在學校里文明禮貌的養(yǎng)成是一種對自己綜合素質的修飾。子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兩千年前的話語仍然值得象牙塔中的我們深思。
  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也是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平時的言行,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的過程。一個大學生應該做好充分準備,投入社會中。有人曾說過,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希望我們在接受大學學習的同時,把走向社會所必需的禮儀和文明帶上,讓這些成為武裝我們思想的法寶。
  “文明”,一個并不時髦的字眼。但它相對野蠻來說,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校園是一個育人的搖籃,是一方純凈的沃土,校園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會的文明。文明不僅僅是高素質的體現,它更是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培根曾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像哲學家所說的“既然成為一粒種子,就要萌發(fā)出希翼的尖芽;既然成為一個音符,就要奏響屬于我們的旅律;既然成為一顆有生命的靈魂,就要散發(fā)奪目的光芒”。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就應該具備大學生所應有的素質。拾起丟失的校園文明,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
  現在我校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網頁上有一些關于現代禮儀知識的介紹。我校也開設有《現代禮儀指南》的選修課程,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因為這門課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學,大班教學模式限定了同學們課上實踐體會的時間,而禮儀教育又不是單純的理論教育就能夠達到目的的。所以,這樣的禮儀教育達不到理想中的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實還有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比如組建一個禮儀學習的學生社團組織,定期請老師來進行小班規(guī)模的禮儀培訓,并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全校性的禮儀學習活動;每學期固定時間進行禮儀知識的競賽,讓同學們親身參與進來,有更深的體會等等。但是禮儀的學習關鍵還是看大學生自身的思想認識,只有大學生自己重視了禮儀的作用,相應的措施才會更有效,為此,宣傳力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大,因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在學校相關網站中增加禮儀的板塊,也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