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369期

憶長楹大哥


  長楹大哥是我們顧家“長”字輩兄弟姐妹中的老大。自從我于1993年8月初,陪同母親返回鹽城探親并認識他之后,就一直以此稱呼這位學養(yǎng)深厚、有君子之風的長兄。
  1949年的春天,父親與母親正值青春年華,因時局動亂,只得背井離鄉(xiāng),來到臺灣謀生。我們兄弟姊妹五人先后在臺灣出生,父親是家中的頂梁柱,七口之家全靠父親辛苦工作, 其間的甘苦辛酸不是筆墨能形容的。在父親的呵護和養(yǎng)育之下,我們五人終于健康成長,然而父親由于長年勞作,透支健康,不幸于1972年7月病逝臺灣。
  根據(jù)父親生前的遺愿,我的內(nèi)心深處也油然而生一種尋根的心念。于是決定陪同母親回鹽城老家探訪故親。先前,僅能從母親的口述中略知鹽城老家的訊息。返回鹽城老家之后,顧氏家族的故事如同一幅悠長的卷軸在我面前徐徐展開,而這幅卷軸中的一個核心人物,便是我最為敬重和景仰的長楹大哥。
  記得1993年8月2日,我陪同母親從上海搭車前往鹽城,一路上心情忐忑。既憧憬又茫然,既惶恐又亢奮,當時沒有高速公路,從上海出發(fā)后,要輪渡過長江,再沿著凹凸不平的道路直奔鹽城,中途雖然有休息,但是仍然相當疲憊。原本以為當日的黃昏前就可以到達,沒想到一路折騰之后,到達鹽城市區(qū)時已是夜幕低垂。接待我們的眾親友中,最特別的就是長楹大哥,因為他不僅是母親仍有深刻印象的一位親人,而且還記得他的乳名是“為奇寶”(鹽城西部鄉(xiāng)下土語)。
  長楹大哥的一生恰如其乳名——“為奇寶”之意:珍貴,奇特。自從與長楹大哥于1993年8月相識之后,直到他2015年8月的辭世,在過去22年的歲月里,他深厚的學養(yǎng),醇厚的品格就成為我珍貴的寶藏。他時時處處表現(xiàn)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應有的做派:扎實的國學、儒雅的風度、謙和的品格、豁達的胸襟。他對先父及顧氏家族的豐富認識更是讓我感佩萬分。每次造訪鹽城,我必定拜訪長楹大哥,且都和他促膝長談,話題最多的自然是有關父親的生平故事。
  2010年1月,母親在臺灣不幸過世。2月,長楹大哥就在侄兒正生及愛蘭大姐的陪同下首次來到臺灣,憑吊、追思母親。75歲高齡的長楹大哥在臺期間南北奔波,尤其是對父親、母親的深情厚意,令我們在臺灣的兄弟姐妹為之動容。其情其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2012年9月初,我受邀前往鹽城師院演講。在前往鹽城之前,長楹大哥就透過正生向我表示,可以藉此機會帶我走訪以前父親曾待過的地方,尤其是蘇州東山及湖州南潯。前者是父親前往臺灣之前,曾經(jīng)開診所的地方;后者是母親來臺之前的生活處所。這趟東山之行雖然有些距離,但是當時已年近八旬的長楹大哥,不僅體力好,而且記憶甚佳,因而可以找到當時父親在東山開診所的地方。
據(jù)長楹大哥所述,當時他才12歲,就依從祖父之命,從鹽城尚莊來到蘇州東山探視父親并隨同其一起生活。雖然年代已經(jīng)久遠,但是長楹大哥對當時的情景,居然依稀記得不少,讓我十分驚訝!由于他的絕佳記憶,我們就沿途詢問路人及當?shù)氐淖?,尋找有關父親開設診所的位置。盡管已超過60多年,但是長楹大哥對于附近的一座橋、彎曲的小巷、橋頭旁的診所及診所的形狀,記憶仍然清清楚楚。因為如此,我們居然不費太大周折,就能找到這間診所的位置。雖然景物依舊,但已人事全非。長楹大哥為完成我的夙愿,展現(xiàn)出的赤子之誠、人情之醇,使我永遠銘記在心。
  此外,長楹大哥是鹽城師專(鹽城師范學院的前身)的首屆畢業(yè)生。畢業(yè)后一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業(yè)余時間,博覽群書,內(nèi)外兼修,尤其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他不僅是鹽城市首批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還曾被列入 《鹽城高級人才名錄》 及《鹽城縣志》。因此,他成為當?shù)刂R分子的一個優(yōu)秀代表。長楹大哥一生為人師表,是中華文化的尊崇者和奉行者,畢生的為人處世都體現(xiàn)出儒家的風范。他所教過的門生,對他都景仰有加。
  我和他的相識業(yè)已超過二十年,雖然身處海峽兩岸,天各一方,朝夕相處的時間并不多;但是共同的人生信仰和精神追求卻使我們的心靈越走越近,我們彼此欣賞,惺惺相惜。我和長楹大哥的友誼成為我們永遠的懷念,一個永不褪色的記憶。希望我們的友誼能夠從今生到來世,延綿不絕。
作者簡介:顧長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1989年),現(xiàn)為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國際副校長,曾長期擔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學術研究所所長、中國與亞太區(qū)域研究所所長。